49.第 49 章 鍊鋼之法 (第4/9頁)
江南知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王翦與李信聞言,眼中皆有亮光一閃,看來,王上有收攏李牧之意?
他們的激動是有原因的,莫說這一時期,即便到了後世數千年,中原王朝的邊疆,亦時常被匈奴犬戎屢屢騷擾,不勝其煩。
中原諸國打仗多是步兵出擊,即便以馬代步長途跋涉,到了戰場之上,也要下馬對打,不然很容易被對方擊殺,究其根源,還要從馬的稀貴說起。
馬雖然與牛一樣是食草動物,但馬只有單胃,無法像四個胃的牛那般反芻,故而食量更大,而中原歷來是農耕之地,水草本就不如塞外豐茂,到了秋冬缺乏草料的時節,只能用糧食來餵馬。
所以,這年頭能養得起馬、學習騎射之術的,只有極少數的貴族子弟。而出身平民階層的普通士卒,如果上馬後,能保持奔馳之間門不摔下馬背,已稱得上騎術良好。
但低頭便能見牛羊馬匹的草原各國卻不同,那些自幼在馬背上長大的遊牧士卒,仗着一身嫺熟的馬背打仗技術,在邊境搶完殺完就跑,機動性遠勝過列國步兵,讓中原列國無可奈何。
至於追出去擊殺對方,更是可能性微乎其微、又九死一生之難事,偌大的草原無邊無際,並不像中原有固定的行軍大道,待騎兵一鬨而往四處散開後,本就不擅騎術的中原士卒,此刻面前只有兩條路可選:分兵追擊,被對方突然衝出來斬殺於馬上;或是原路撤退,無功而返。
當年,趙武靈王施行胡服騎射,也正因爲趙國與匈奴大片土地接壤,百年間門多次爆發戰事,故而諸國之中,趙國將士對匈奴作戰最有經驗。
也是因爲這個緣故,擅長步兵作戰的王翦李信,非但不擔心李牧的到來會威脅自己,反倒盼着這位震得匈奴十多年不敢侵犯雁門邊地的李將軍早日入秦,好向他討教訓練騎兵之法——畢竟,趙國很快也會變成秦國之地,屆時,秦軍將直面遊牧騎兵。
相比之下,桓猗倒沒想這麼深遠,他雖然很想宰了李牧報戰敗之仇,但他最大的優點,是很聽嬴政的話。既然王上說了不殺,那就不殺,王上說先不攻趙,那就不攻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