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6 章 (第1/12頁)
江南知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明赫聞言自是大喜,再也顧不上繼續洗澡了,忙踩上木臺階歡呼道,“太好了!我們統統真是大秦最給力的後勤及時雨啊!”
自從月初,他長出第十二顆乳牙後,便摩拳擦掌想當一個每日認真刷牙的好寶寶——他曾在小說上看到,古人是用楊柳枝刷牙的,正好能趁機體驗一下!
哪知等他主動早早爬起來,與扶蘇一道盥洗時,才發現這時期根本沒有刷牙的概念:如扶蘇這般的王族子弟,也不過是用放了鹽的清水漱口,再用淘米水蘸絹布洗一把臉。
明赫這才迷迷糊糊地詢問系統,說好的古代有楊柳枝蘸鹽刷牙呢?
系統很快就給他解了惑——楊柳枝確實是有的,但要等到玄奘從印度回來後,才漸漸在晚唐時期興起。(1)
華夏最早的護牙意識大約源自周朝,因爲在周禮中有“雞鳴初,鹹漱口”的規定,貴族每日晨起後,皆要以鹽水漱口。
後來,隨着茶葉和藥材的普及,到南北朝時期逐漸以茶水來漱口,或以中指來蘸鹽或蘸藥粉潔齒,稱之爲“揩齒法”。
而玄奘前往印度求佛經之時,看到當地僧人用一種叫“齧齒木”的嫩枝和根鬚清潔牙齒,待他回到長安後,發現大唐並無此木種,便取來相對柔軟的楊柳枝,將其兩端嚼成掃帚狀,華夏纔有了最早的“牙刷”,晚唐也出現了“晨嚼齒木”的刷牙風俗。
當然,雖然楊柳枝的創意是從印度佛教得到的,但在經濟高度繁榮的北宋時期,善於舉一反三的華夏人,已經率先發明出真正意義上的牙刷——以竹、木、骨、玉爲手柄,以豬鬃爲刷毛,非常地接近現代牙刷。(2)
當時,系統還善意提醒了他:楊柳枝再柔軟也是樹枝,用它刷牙是會戳傷牙齦的,莫說小孩子,即便是大人也不適合長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