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薇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對於頭一件兒,臣民們多半都是知好歹的,當初傳說被蕭利天“帶走”之後,也不乏一些有識之士擔憂,想趙黼從此歸了遼國,遼舜之間自然又無法安生。
而就算是最無知的百姓,卻也知道趙黼的功勞之高。這樣一員能征善戰的猛將,又是皇室,若是歸順了遼國,對大舜自然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如今聽說趙黼歸來,又認祖歸宗,被冊封爲皇太子,頓時就如人人都喫了一顆定心丸般,節下更加歡欣鼓舞,多放了幾掛爆竹。
雖有少數人質疑趙黼的遼人半血,可一旦敢提出異議,其他人便說:“大夥兒都知道,遼國皇帝把皇位捧在掌心裏給殿下,殿下還正眼也不瞧一瞧,爲此還被遼國皇帝囚禁了呢。他若真想不利於大舜,以他的能爲,即刻登基成了遼帝,那雲州又是他的地盤,於是先取雲州,再拿京城,又有什麼難的?但他並未如此,而是九死一生,千里迢迢地回來,可見心仍在我大舜。”
又說:“當初也多虧了殿下,才能將遼人打的落花流水,兩國才簽訂了議和,實在是個有功有德的好殿下,我大舜得此皇子君主,乃是天佑。”
也有人道:“既然皇上都肯認了,自然是萬無一失,不管如何,殿下回歸,成爲太子都是好事,倘若他真的留在大遼,兩國又起爭端,我等小民還不知骸骨丟棄何處,又哪裏能似如今般安安樂樂地過太平年?”
因此民衆竟是喜聞樂見,十分快活。
而對雲鬟一事,卻並不似趙黼身世昭示天下般衆望所歸了,有些各執一詞。
畢竟大舜民風迂正,尤其是那些理法學家,高名大儒等,最看不慣女子拋頭露面之舉,何況竟還混跡朝堂,身居高位?
有人說崔雲鬟胡作非爲,禍亂朝綱,也有說她膽大包天,不似個女子,深辱婦德。種種罪名,不可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