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青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伯景鬱剛纔就覺得奇怪了,現在見到人了,正好能問, “爲什麼不收超過十兩的捐贈,捐贈不是應該越多越好?這樣這些孩子們就能生活得更好。”
榮欣月道:“這裏的孩子多數都是被拋棄或者是無父無母的孤兒,從小他們喫的用穿的都是有善心的人接濟,我不希望他們養成向人伸手的習慣,也不希望給他們傳輸一種不努力只要是弱者通過旁人的善心就能過得很好的意識。”
“能讓他們活下去,能讓他們有衣服穿,有書讀,就足夠了,不必讓他們過得太好,善堂不可能一輩子都養着他們,將來他們長大了總要有謀生的心思,若總想着不勞而獲,他們又怎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
聽他這麼說,伯景鬱和庭淵都理解其中的含義。
這些孩子生活在善堂裏,所有的東西都是別人捐贈的,因爲他們是弱者,需要被幫助,若是捐贈的錢多了,他們的生活確實能夠得到改善,可當他們離開善堂後獨自謀生,生活質量一旦下降,感受到了落差,拼死拼活的日子還不如在善堂,很容易走上歧路。
一開始的生活就維持在溫飽的狀態,他們嚮往外面的天地,離開善堂後自然會努力上進,靠自己的勞動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只要他們願意憑藉自己的努力謀生,存活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
這些孩子沒有背景,沒有父母,沒有家人,他們想要生存下去只能靠自己,而不是靠別人的施捨。
施捨都是一時的。
庭淵覺得這個想法是正確的,老祖宗早就悟出了這個道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