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大可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中國的改革真正開始於太祖代的終結,正象所有高度集權的國家機器一樣,在憑藉強大的資源動員能力,經歷了1950年代短暫的經濟高速增長後,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其弊端逐漸裸露出來。一方面,高度集中的資源動員能力,其效率取決於民心的凝聚力和民衆的奉獻精神,但民衆的這種“心醉神迷”狀態是不可持續的,只能奏效於一時。
隨著權力的集中運用而來的是權力本身的腐化以及民心的逐漸冷卻渙散,經濟運行陷入不可救藥的低效率中,比如化肥廠近二千人,實際幹事的只有六百不到,而這其中的髒、苦、累活都還是由臨時工來完成,短缺型經濟由此而生也不奇怪。
另一方面,這種高度集中的平均主義運轉模式,由於缺乏階級分化,阻塞了社會分工,其經濟活動的增值效率很低,以至於當資源動員的力量運用到一個極限後,經濟增長就後繼乏力,經濟發展的引擎熄火,再也找不到新的推動力。於是國困民窮,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越拉越遠。
這也是爲什麼,建國初期,化肥廠會如此紅火,當時工人階級的熱情是真正發自內心,可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凝聚力和奉獻精神慢慢被私利所取代,人不爲己、天誅地滅,人浮於事,機構臃腫,行管幹部捧茶杯、營銷人員打瞌睡、夜班工人開空車的情況司空見慣也就不稀奇。資源被大量浪費,人員效率極爲低下,所有企業都依附於國家身上,使得中國這個巨人的步伐越來越緩慢,相比其他國家的發展,我國越來越落後也不奇怪。
正是在這種山重水複疑無路中,總設計師開始了他的改革。對於總設計師,朱代東是萬分欽佩的,他曾經下大功夫研究過總設計的理論。作爲現實主義政治家,老人家並不是歷史目的論者,他並不相信什麼歷史必然規律或普世道路。他只是從人類已有的經驗教訓出發,爲當時的中國選擇了一條現實可行的路,一種可以走出困境的發展模式。
這是中國改革和社會轉型的開始
老人家的轉型戰略,發韌於1979年改革之初,在實踐中逐漸成熟清晰,到前年南巡講話時終於大成圓滿。從那時起,中國今後要走的路就很清楚了,清楚得不可能讓人發生誤解。後來者也難以逆轉這一進程,只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有限調整和修正。
這種轉型戰略可概括爲:經濟先行,政治緩行的改革。這也是爲什麼,朱代東一心要捕在經濟工作中,一切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可不是講着玩的。經濟改革的實質是:在資源配置上,以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在產權形式上,以私有制經濟取代公有制經濟;在財富分配上,以階級分化取代平均主義;在政治制度上,由民主多d取代現在的一d專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