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射山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巴麥尊的政治條件主要有如下:第一、英國女王登基爲印度皇帝,成爲名義上的印度元首;第二、印度的終審法院在英國上議院。第三、印度殖民地有義務參加大英帝國的全球性軍事行動,如:最近很可能對大清國發起軍事行動。第四、保障基督教在印度的傳教自由,原來唐寧計劃在盧森堡實行的那種無神論總綱自然就不能實行了。
前三條都沒問題,保護基督教是唐寧無法接受的,他只同意把印度的宗教政策改成“不支持也不打擊包括基督教在內的三大宗教,以傳統和世俗爲指導原則尊重百姓的宗教自由,但重大事務不得讓宗教勢力染指,另外兩大宗教是指在印度廣泛流傳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
啥叫“重大事務”?這個細節可很重要,這個事情嘛,唐寧交給馬克思、恩格斯兩人主導與英國政府磋商,這兩位可興奮了,將來在印度謀一份差事,說不定可以實行一定程度的公有制。
對於全面收購東印度公司,唐寧還是感到頗爲不舒服的,這好像是第一次做賠本兒買賣。不過,這個事情對普魯士王國來說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靠,這一下還敢笑話盧森堡小國寡民,大公說不定要主政印度了,與盧森堡大公開戰,就相當於跟印度開戰,你普魯士有2000萬人是吧,咱印度有3億……
再說了,要跟印度幹仗,說不得東印度公司那數萬的英軍得上陣,女王還是印度的元首,打來打去,英國死了那麼多人,估計國會將推動大英帝國參戰,那普魯士就懸了。俾斯麥最喜歡玩平衡,希望左右逢源,東邊俄國、西邊法蘭西、北邊不列顛,都不要干涉德意志的統一,否則將極爲艱難。威廉四世再傻也感到盧森堡大公權勢日盛,跟大公作對實在是下下策,不由得相當鬱悶。
小摩根跟茜茜是同年的,還不到二十歲,在這一次全面收購東印度公司的交易中發揮了相當出色的才華,進退有據,終於跟羅斯柴爾德、蘇格蘭銀行家集團達成協議,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步,有大巨頭們的支持,小散戶的支持,羅林森、史密斯等股東的支持,政府裏又有內閣級人物印度控制委員會主席伍德的支持,巴麥尊首相併不太反感溫莎大公入主印度,黑森獵兵團的忠誠度和戰鬥力在平叛當中又表現出色,局勢似乎日趨明朗。
西鄉隆盛的薩摩僱傭兵一直與普魯士大軍遠遠對峙,僅發生了少量的交火,發現了普魯士人全是後裝膛線槍,跟原來情報的不符,還以爲300人能封鎖對方2500人呢,他迅速調整策略,1000名士兵集中在一起,自保可以,要照原計劃消滅對方共一萬多大軍,恐怕相當困難,幸好普魯士國王一直在觀望印度的局勢,連宣戰都還沒有正式宣佈,雙方還有迴旋餘地。
唐寧也批准了西鄉的防守姿態,他還得收拾印度的殘局,這事兒沒有一年半載恐怕搞不定,還是做出一點經濟制裁的姿態,開始大規模減少工業產品往普魯士的出口。對普魯士打擊最嚴重的就是鋼材和鋁材價格暴漲,對普魯士的重工業影響很大。普魯士政府去質問克虜伯,你不是已經掌握了鍊鋼技術了嗎?爲什麼我們普魯士的鋼價會比周邊的法國、比利時、荷蘭貴那麼多?
克虜伯的人對政府說:“確定要跟盧森堡大公決裂了嗎?這樣我們可以不理會原來達成的協議,擴大生產規模。否則我們會違約的,在我隊沒有撤出盧森堡之前,所有的生產都是由大公來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