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者春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零三年非典之後,國家在零四年就開始着手建立一個覆蓋全國的應急體制,各個單位、各省市開始搞應急預案。以便在必要的時候啓動應急機制。
但陸政東對這樣的預案心裏一點底都沒有。他很清楚。所謂的預案最大的特點就是紙上談兵,寫是很好,譬如我們重點檢查了水利、民政等的預案,寫的人頭頭是道,但具體做起來就是考驗了。
而且對於貝湖而言,按照要求各個行業建立的應急措施,現在纔剛剛起步,還很不完全,不完善,更沒經過實踐的檢驗。況且國家的很多東西都是分條塊和分行業管理,每個部門應對災害或重大的突發事件都制定了一套應急措施。就單一的交通、海洋,航空等突發事件,單一部門的應急措施還是很有效的,各個環節、各主管部門都作了應急措施和緊急的安排。但這些都是系統內部的,互相不交叉,不交流,沒有共同應對、交叉應對的預案。我們對綜合的應急機制還沒有研究,就海事看海事,就高速公路看高速公路,就鐵路看鐵路,沒有全面的考慮,全部出了問題怎麼辦?
顯然這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極具權威性的部門來協調,在這方面有減災委和應急辦,減災委本應是國家層面減災救災信息交流、技術支持、政策諮詢、人員培訓和基礎研究等職能的機構,但由於很多部委的不同意見,最後是以國家層面部級協調機構的形式出現。由近三十個部委組成,但它不是實體,具體日常工作由民政部承擔,實際上它沒有實權,僅僅就是一個聯席會議性質的機構,事實昂一方面民政部的級別不足以統管各部門,另一方面,專家作用也難以充分發揮。
不是一個實體機構,因爲沒有專門的經費保障,把與減災有關的所有部門整合起來這件事就變得異常困難。
這一點在非典的時候暴露無遺,於是着手建立一個在各個部委之間最具有權威性的機構就顯得很迫切,於是應急辦也就運應而生了,各個省、市、各個部門相繼成立對口單位。
陸政東對於應急辦的工作在省長任上就是非常注意的,也提出了具體的一些要求,要求應急辦要一部分人抓戰略研究,一方面要抓廳局和地市的工作,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要人員的素質培訓,現代化的思維培訓,應急工作不能光靠行政人員來完成,長遠看來應該專門在大學之類的地方設立這樣的項目來培養這樣的人才。
而且還有一種最有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實戰鍛鍊。畢竟大災不是經常有,在小災、中災時就要多運行這個機制,需要多磨練。在陸政東看來應急辦應該有一個支撐體系,需要找一批專家在外面做技術支持,應急辦在內部修煉內功。這樣兩者相互相成效果纔會更好,否則運行起來就很難。
此外,他還專門分管的領導同志,同時又在自己權力範圍之內給下面打了招呼,要求他們注意氣候的反常,同時也以保障春節的名義做好相關的工作,杜絕麻痹大意的心理,他能做的也就只能做到這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