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您添蘑菇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過這次的事情,說到底,也是好事。”年輕記者又說道,“通過這事,部裏對進口設備的態度也產生變化了。外加最近的國家政策,也許很快就會大力支持國產。”
“這結果就沒人知道嘍。”龔宏志一嘆。舉杯邀酒,這話題也就在此結束。
當歷史與機遇擺在人面前,人卻無能爲力的時候,通常十分痛苦。
現在的張逸夫就有這種感覺。
不得不說向曉菲有種先知先覺的敏銳感。同張逸夫這種真的先知不同,那完全是一種直覺,不然她也不會好好的薊京不待着,去東北邊境倒騰皮貨。
雖然只是簡單的皮貨貿易,但這其中其實牽扯到了兩個經濟學的大道理。
一是供需,國內皮貨少,俄羅斯多。
二是形勢,這個時代的蘇聯已經解體了,盧比早已崩潰。跟那邊做貿易划算,拿一顆西瓜換一身裘皮大衣的事情雖然誇張,但拿日用品換皮貨的例子還是屢見不鮮的。那邊工業陷入停滯,正是用暖壺臉盆墨鏡換皮貨的大好時機。
而現在,向曉菲在初涉電力圈後,又敏銳的捕捉到了國產設備的缺口,這讓張逸夫不得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