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曳菡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但這場輿論風暴遠遠沒有到此結束,《美國週刊》的一篇新聞將公衆的目光從威廉本身又拉回了電影,不過,這次針對的並不是好的方面。
《nypd言論:如果比利是現實人物,將成爲美國警界噩夢》(《美國週刊》)
“近日,紐約警察局一名不肯透露姓名的警探稱自己已經遇到了一個對《驚聲尖叫》裏的連環殺手比利有不正常迷戀的變裝者。‘他竟然一邊癡迷的看着海報一邊叫電影裏的角色殺了他!’nypd警探用震驚和不敢置信的口吻說:‘說實在這太驚人也太可怕了,真的,幸虧現實裏不存在比利這樣的連環殺人犯,不然哪怕他屠戮了再多的人,大概也會擁有一票瘋狂的粉絲,就像六十年代的殺人狂魔曼森一樣。’”
或許紐約警探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只是純粹的感嘆,提起美國最著名的連環殺人魔曼森也是不帶其他意思,但是這樣的採訪在電視上播放出來的,卻引起了一些不懷好意媒體的故意歪曲解讀!
犯罪電影存在的意義一般是爲了引起公衆對社會犯罪行爲、恐怖行爲及邪惡勢力的譴責,因爲電影或多或少的都反應了道德淪喪、性情變態、人性扭曲等現狀,但哪怕選角小心翼翼,對犯罪的刻畫也醜陋陰森恐怖的《沉默的羔羊》上映後,都引發了一些人對漢尼拔教授這個虛擬角色的崇拜——人們實在是沒有想到,《驚聲尖叫》竟然起到了和《沉默的羔羊》差不多的效果——最大的證明就是被nypd請進警察局喝咖啡的那名變裝癖。
《驚聲尖叫》的拍攝本意和《沉默的羔羊》根本不同,如果說後者算是一部嚴肅電影的話,那麼前者其實真的只是一部娛樂電影,但無論製片廠的初衷是什麼,一旦牽扯進了社會道德問題,輿論熱潮只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nypd:《驚聲尖叫》是荼毒觀衆心靈之作!》(《國家訊問者報》)
《紐約警探採訪引熱潮《驚聲尖叫》陷爭議》(《舊金山紀事報》)
《《驚聲尖叫》=《沉默的羔羊》比利=下一個漢尼拔教授?》(《洛杉磯每日新聞》)
《年度最大輿論漩渦,是無辜深陷還是炒作?》(《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