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曳菡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自然》發行的每一期雜誌,有超過一半都是直接送往各科研機構、圖書館、頂尖大學的,可以說每一本雜誌都有流傳於世的價值,而無論是什麼,只要刊登在了《自然》雜誌上,都會立刻受到人們的追捧,無論是普羅大衆還是眼高於頂的精英人才——誰讓《自然》是世界上最頂級的科學雜誌呢?
不過大概是由於《自然》雜誌聽起來和好萊塢電影太不搭了,人們震驚過後,先響起的卻是質疑聲:“《自然》雜誌居然也刊登這麼不學術的文章?”發聲的主要是歐洲一些學術類或綜合類的報紙。
比如說法國《世界報》就登文諷刺道:“科學雜誌的存在意義是鼓勵科學家們對科學問題進行研究,但現在爲了擴大期刊銷售量,《自然》竟然兼任了電影雜誌的職能,這就像是一名藝術家找了份奢侈品服裝設計的工作,無論是高級定製還是快消品牌,都從高雅淪爲流俗。”
法國《世界報》的報道,的確引起了法國國內及周邊地區科研人員的義憤填膺,但是對《千鈞一髮》的攻擊浪潮還未掀起,就先遭遇了他們本國國內另外一本影響力巨大雜誌的指正。
創辦於1950年,曾掀起並主導了改變電影史進程的“新浪潮運動”,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一筆的法國《電影手冊》雜誌在新一期的影評專欄用溫和的語氣點出:
“《千鈞一髮》並不是《自然》雜誌第一部感興趣的電影,事實上早在1929年,《自然》就曾稱讚描寫月球旅行的電影《月亮上的女人》‘提出了一個偉大的構想’,1936年,也點評過《未來事件》‘關於烏托邦世界的構想很有趣’,1968年,甚至還批評如今早已榮獲科幻電影殿堂獎的《2001——太空奧德賽》‘對話多過特效,質量不高’,近年來登上過《自然》雜誌的影片還有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雖然《自然》只是出於科學的角度點評《侏》‘對科學的運用缺乏準確性’,但也屬於影評的範圍。”
英國《帝國》雜誌也說:“沒有任何法律條文規定《自然》雜誌只能刊登科研論文,而不能發表其他文章,抱有這樣想法的人未免太過狹隘,事實上《宗日》對科學技術在電影中的運用早有關注,這一傳統還延續了幾十年,《千鈞一髮》既不是首例也不是個例,不應遭到人們如此質疑。”
《紐約時報》不僅轉發了法國《電影手冊》的文章,還另外撰寫評論道:“《自然》雜誌對《千鈞一髮》等科幻電影的關注,代表着世界頂級的科學期刊,已經承認了科幻電影對未來科學的探討、研究甚至是推動,這不僅是好萊塢的榮譽,更是世界電影界的幸事,”
影響力如《紐約時報》《電影手冊》這樣的報刊雜誌都做了澄清,對《千鈞一髮》的聲討還未形成規模就先啞火了,理智的科研人士乃至諾貝爾獎獲得者從介意於電影中汲取靈感,事實上當今世界的許多重大科學發現,放在幾十年前,不也全是空想麼?至於那些因《自然》主動向好萊塢拋去橄欖枝,就感覺《自然》格調降低了的清高人士,他們的惱怒言語也形成不了什麼規模。
經過這一系列事件,倒是給《千鈞一髮》帶來了不少的好處:第二週、第三週的北美票房不降反升,均突破了三千萬美元,蟬聯北美票房排行榜榜首;影片雖然在多倫多電影節就被片商買走海外發行權,但並沒有跟北美同步全球首映,經過此次事件後,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不約而同的加快了《千鈞一髮》在國內公映的速度,其中最快的是澳大利亞、英國和加拿大,與美國的首映時間也就差了不到一個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