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曳菡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影片以莎士比亞最著名的悲劇戲劇爲背景,男女主角的愛情發展及結局也遵循這一模式,電影配樂更是精彩,擁有着幾乎是歷史劇情片纔會擁有的恢弘配樂,但是電影並不悲傷,整體甚至是詼諧的,並且擁有着令人驚歎的豐富細節和歷史考究,任何年齡任何學歷,只要他/她知道《羅密歐與朱麗葉》,就能毫無障礙的欣賞本片,這是一部真正的無門檻電影。”
《紐約客》關注的焦點常常與衆不同:“約翰·麥登導演懂得如何將優勢最大化,在刻意的特寫鏡頭之下,莎士比亞的專業作家生涯得到了最大凸顯,如果特意忽視掉英俊逼人的威廉·布蘭德利,特意去注意電影裏莎士比亞寫作時的佈景,會發現毫不舒適的傢俱、空曠的房間、搖曳的燭光和書寫着古老字體的手稿,無一不在講述着作家的孤寂和不爲人知的痛苦,電影藉此在暗暗傳達着一個真理——大師通過創造性的寫作來宣泄他們的苦痛。”
《波士頓郵報》說這是:“節奏舒緩但是信息量驚人的電影,大部分角色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每一個情節,甚至每一句臺詞,尤其是威廉·布蘭德利說出口的那些,全都能在莎翁原著裏找到出處。感覺就是電影編劇利用豐富的想象力,將歷史上不成系統的零星史料串聯了起來,如果他們硬要說歷史就是電影中那樣的,那麼史學家們也無可挑剔。”
《綜藝》將目光投向了電影的結尾:“電影結局並不能說是圓滿,薇奧拉嫁給韋瑟爵士並遠渡美洲,莎士比亞和薇奧拉的愛情結局也僅僅只是比羅密歐與朱麗葉好上了那麼一點,但是,這樣的結局在讓人唏噓的同時,又有着新的希望,電影以莎士比亞創作着女王親口要求的喜劇《十二夜》以及薇奧拉一個人行走在美洲大陸上的背影結束,雖然彼此間的愛情沒有圓滿,但他們全都開始了新的征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的結局比大團圓似的結局更加完美。”
《芝加哥論壇報》影評人羅傑·埃伯特給《莎翁情史》打了三顆半星,對於現在的羅傑·埃伯特來說,這已經是他能給出的較高的分數了,但是在稱讚影片的同時,羅傑·埃伯特也目光獨到的給出了深刻的點評:“影片主題是莎士比亞的創作激情與愛情,而不是他本人,所以電影對莎士比亞的人物刻畫還是不夠深刻,甚至不如朱迪·丹奇飾演的出場只有八分鐘的伊麗莎白女王的表演空間大,威廉將才華橫溢沉浸愛河的莎士比亞詮釋的很好,但比起楚門還是少了一點內涵。”
電影在北美市場獲得的評分整體偏上,而在一片成爲主流的讚譽中,《娛樂週刊》影評人安德烈·艾奇遜對電影內容的概括“窮困作家半夜爬牆,富翁之女青澀獻身”雖然略嫌低俗,但無疑也很吸引眼球——“安德烈·艾奇遜果然又在抓住威爾不放,難道威爾曾害他丟過飯碗嗎,不然該怎麼解釋他字裏行間處處都在和威爾過不去?”威廉的粉絲中已經有不少人注意到了幾乎從未說過威廉好話的影評人安德魯·艾奇遜,併爲他的動機而感到困惑不已。
而在電影還未上映的歐洲,已經有參加過前期試映的影評人或在網上,或在自己專欄裏放出了影評,雖然《莎翁情史》這種充滿浪漫氛圍的僞傳記電影同樣很討法國人和意大利人喜歡,但是因爲涉及莎士比亞,英國方面的評價纔是最重要的。
而英國最著名的電影雜誌《帝國》,似乎是在有意加重影片在歐洲的流行程度:“莎士比亞是英國的一部分,人們熟知他,但又不知道從何而知,因爲他幾乎隨處可見,他在許多人眼裏是一個傳說,現在卻從傳說變成了真實,變成了一格鮮活的人,不能說威廉·布蘭德利就是歷史上真實的那位莎士比亞,畢竟這只是一部戲說歷史的電影,但是,威廉卻將莎士比亞思想的美感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出來。總而言之,這是一部不是傳記的莎翁傳記電影,每個不挑剔的英國人在看完之後,都會慶幸‘幸好是威廉·布蘭德利演的莎士比亞而不是其他美國演員’的那種,”
美國好萊塢對莎士比亞的改編,竟然沒招來一片惡評而是備受讚譽?無論如何,來自《帝國》雜誌的好評給了《莎翁情史》最大的肯定,美國影迷的觀影熱潮正在持續升溫,而在電影還未上映的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莎翁情史》也成爲了1998年聖誕檔最受影迷期待的影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