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刀駙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包括“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等新銳軍艦在內的日本聯合艦隊大隊自2月26日下午離開佐世保港後,當天就進入了戰時警戒狀態,20時開始,各艦安排哨兵4輪通宵值班,而且除了各分隊的先導艦外,其餘各艦一律熄滅燈火,航行在茫茫黑夜中。27日3時,日本聯合艦隊繞過朝鮮半島西南端,改向北上。
航行至朝鮮西海岸後,根據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的命令,由坪井航三率領的第一遊擊隊負責超越大隊,提前2-3日裏,擔負前導的偵察搜索的任務,而聯合艦隊本隊則在西海岸的羣山浦錨地待機。3月1日清晨4時30分,第一遊擊隊到達朝鮮泰安半島南方的安眠島附近時,遇到了事前派在朝鮮沿海遊弋,負責偵察情報的“八重山”、“大島”、“武藏”等軍艦,而同一時刻,乾國海軍護航編隊正在全速疾駛。“八重山”艦艦長乘坐小艇,到“吉野”艦上向第一遊擊隊報告了昨天偵察到的情況:“‘八重山’曰:仁川無事,牙山昨日有大量朝鮮民船停泊,疑似爲乾軍徵發,協助援軍登陸所預備……”。
得到這一重要的情報,戰機不容錯失,司令長官坪井航三立刻命令,第一遊擊隊編隊航速提高至12節,以“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筑紫”、“高雄”的排序直撲南陽灣一帶。可能由於山影阻隔,比“寧遠”艦的瞭望員發現東北方有煙塵晚了近1小時,6時30分,當第一遊擊隊航行至豐島西南方的長安堆暗沙附近時,“吉野”艦前桅上桅盤裏的瞭望兵才發現豐島方向有數艘蒸汽船隻正在駛出,身份不明,正在飛橋上監督航行的“吉野”艦大副立刻通報司令長官坪井航三,此刻在這裏出現蒸汽輪船,看來證實了間諜網的情報和“八重山”的報告,前方的目標很有可能就是乾國軍艦或運兵船,坪井航三當即下令編隊航速提高至15節,成縱隊戰鬥隊形加速朝目標方向航去,旗艦“吉野”的號手吹響“戰鬥”號,艦尾的露天指揮台上,2名日本信號兵緊張地穿綴着幾面信號旗,隨後一組“戰鬥開始”信號旗語從露天指揮台迅速升起到後桅的斜桁上,後續的“高千穗”、“秋津洲”、“浪速”3艘軍艦上隨後也接連響起了淒厲的“戰鬥”號聲,身着白色夏季制服的日本水兵和身着深藍色軍服腰挎倭刀的日本軍官紛紛奔向各自的戰鬥位置,日本海軍等待以久的戰鬥時刻就要來到了。
7時20分,在“寧遠”艦的瞭望員確定判斷出日本軍艦的身份之後不久,日本軍艦也準確辨認出遠方駛來的是乾國海軍的“寧遠”、“建靖”、“建翼”、“海龍”、“海驊”5艘軍艦。
此時,雙方相距5000米。
看到當先駛來的乾國軍艦竟然是一艘鐵甲艦,第一遊擊隊司令坪井航三和“吉野”艦長河原要一全都喫驚不小。
儘管“吉野”的排水量和“寧遠”相差不多,“吉野”的體態甚至比“寧遠”還要長一些,但對方畢竟是一艘擁有堅甲巨炮的鐵甲艦,而“吉野”卻是一艘巡洋艦。
如同是一場引人至深、扣人心絃的默片啞劇,又如同一切陰謀上演前的那片刻寧靜,此刻的豐島海面上,儘管已經充滿了雷暴將要到來前的驚心動魄,空氣中都能感覺到濃烈的戰爭氣息,但是舞臺上的兩個主角卻都只是在默默注視着對方的動作,似乎誰也拿捏不準火候,不敢輕易打破這讓人窒息的沉靜。
龍旗下的乾國軍艦雖然明知日艦來者不善,但是兩國尚未正式決裂,本着不能釁自我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宗旨,“寧遠”等5艦儘管已經做好了應戰準備,但下一步形勢變化的主動權並不在她們手中。自鎖於“仁義道德”愁城中不能自拔的乾國,寧可付出犧牲和血的代價,也不願破壞迂腐的“仁義禮信”。面對着4艘強大的日本巡洋艦,方伯騫在心中默默禱告,祈禱眼前的一切都是場虛驚,希望日本人不要挑釁,希望日本軍艦能轉舵而去。乾國艦隊繼續朝前航行,但並沒有被動地等待着命運的裁判,在貝蒂的命令下,旗艦“寧遠”向同行的“愛仁”、“飛鯨”、“高升”、“長波”四艘商船發出了躲避的信號,四艘商船隨即駛向了護航艦隊的另一側,避開了日本艦隊。
日本第一遊擊隊6艦在劈波斬浪高速駛來,氣勢奪人。然而軍艦上的氣氛卻也並不輕鬆。肩負着挑起戰火重任的司令長官坪井航三,此時正站在“吉野”艦的飛橋甲板上,迎着海風,手握雙筒望遠鏡,注視着前方漸漸駛來的5艘維多利亞塗裝的軍艦,神情略顯緊張,這裏已經隱約能夠看到“寧遠”艦上的乾國海軍官兵了。雖然自己方面擁有4艘當時世界一流的巡洋艦,開戰的主動權也完全在自己之手操控,但是坪井航三並無法確定的是,在己方軍艦佔領優勢陣位之前,乾國軍艦會不會先聲奪人,他深知在遠距離上乾國軍艦那些大口徑火炮將佔有射程優勢,而自己目前所處的陣位並不利於發揮舷側火力的優勢。同時,和當時任何一名日本海軍軍官一樣,坪井航三也無法預測乾國海軍的戰鬥能力,乾國海軍儘管自9094年以後再未增添一艘新艦,但是曾經獨冠東亞、世界第六的聲譽,和比肩歐洲的訓練,在未真正交過手之前,這支長期活躍於東亞的龍旗海軍,戰鬥素質究竟如何?還只能是一個待解的迷。現在這位安納波麗斯海軍學院的高材生,頭腦中在反覆考慮怎樣纔能有效摧毀眼前的乾國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