葆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位豆豆上的影迷寫道——“我從來不將電影只看作商品,它是我情感的載體,我可以肆意的在裏面做夢,也可以在那裏找到我自己。那是我從童年坐在露天電影院開始就一直擁有的最私人最特殊的回憶。我做不到像普通人那樣看過就忘,看過一部精彩的電影,我會興奮得睡不着,我會起來找論壇發言,找微博寫評,找朋友聊天。我加入過話劇社也寫過劇本拍過dv,正是做過才知道要做好有多麼不易。所以我不能容忍,一部5天完成的電影,一部靠消費孩子剩餘價值的電影,一部被人認爲完全與電視效果沒差的電影,一部已經沒有任何深刻意義的純粹爆米花的電影。賺得了比那些電影人多的多的錢,收穫了比那些電影人好得多的評論。讓他們那麼努力想做好卻仍被人罵的成果變成了黑色的笑話。 ”
也許,這樣的批評還有很多,而且,在我看來,僅僅只探討電影,這樣的批評也是正確的,可是,大家忘記了一點,“人們前往放映廳觀看影片”這一行爲,其含義卻往往超出電影本身。如果現代中國的幾次觀影潮流,如改革開放初期大批觀衆湧入影院觀看武打題材的《武當魂》,引入進口片初期大批中年人熱情圍觀反映婚外戀的《廊橋遺夢》,觀影行爲本身承載的時代含義,都是電影本身所不具備的。
《爸爸去哪兒》熱映,很大程度上也是人們對時代命題的一種回應——在一個“媽媽生,姥姥帶,爺爺奶奶來觀賞,爸爸回家就上網,姥爺天天菜市場”的時代,許多父親、長輩都深感對孩子們有所虧欠,因此願意在過年這麼一個理應閤家歡樂的時刻,帶着孩子共同去尋找一份感動,哪怕需要付費,哪怕跟電視上播放的差不多,哪怕只是5天拍完,他們也願意去電影院與幾十個家庭一起面對大熒幕共享歡笑。
我們華夏的電影人,面對着這麼一部很難算作電影的紀錄片,我們所應該做的,並不僅僅只是指責,只是一味的討伐,我們應該探討一下,爲何觀衆會喜歡這樣的作品?往往任何一部作品的成功,對於我們電影人來說,都是有着強大的借鑑意義。
因此,在這裏所想說一點,那些擔心《爸爸去哪兒》“毀滅中國電影”是杞人憂天,華夏的電影市場很大,不可能完全被這種片子佔據,要知道,當初的好萊塢想要攻佔我們華夏電影市場都未曾取得成功,反而在我們,電影人的一致的共同的團結下,讓他們的願望落空。
而如今,大家推論《爸爸去哪兒》會摧毀華夏的電影事業,不免有些太佔主觀了,而且,大家也是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不是隻有人氣,這電視節目改編的電影就能百分之一百的成功,大家可以看一下《華夏好聲音之爲你轉身》,典型的例子,之間喊出了破10億的票房預期,然而,最終結果的是在上映三天,票房150萬下,黯然落幕。
所以,在此也是希望我們可以理智,抱着更寬容的心態,看辯證這部電影!!”
洋洋灑灑的一篇文章,如果僅僅只是發表在微客上,或者是在論壇上,或許並不會引起太大的熱議,但是,這麼一篇文章,卻是刊登在了華夏日報上,這代表着官方的默許。
如此一來,幾乎各大電影人以及製作方,都是閉嘴了!
主流媒體的批評也是銷聲匿跡,換而代之的是一些表演以及客觀的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