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李中易明顯察覺到何大貝的遺憾,不過,以步軍爲主的李家軍,只有不到三千党項騎兵部隊而已,實在無法分出寶貴的有生突擊力量,去做次要的趕牛工作。
“唉,可惜了呀,牛的體積太大,不然的話,都裝船帶回南方去,肯定可以賣出好價錢。”何大貝連聲嘆息,中原缺耕牛,這是傻子都知道的事實。
李中易笑眯眯的安慰何大貝:“自從有了船之後,咱們和契丹人戰略對抗的態勢,就有了驚人的變化,攻守之勢迥然不同。以前,我中國只能坐視契丹人破邊南下,如今,契丹人的東京道、南京道,甚至是中京道,都面臨着我大周水陸合進的巨大威脅。偌大的後方腹地,陡然變成了戰爭的前線,契丹若不想腹背受敵,至少需要分出二十萬以上的精兵吧?”
何大貝其實也很明白這個道理,只是,他很早領會了李中易所宣揚的搶劫歪理:不搶白不搶,我多搶一分好東西,你的實力就弱好幾分,此消彼漲,長此以往,必是我贏你輸。
“嘿嘿,就算是契丹人分出二十萬人守衛東京道和南京道,也難防我軍水陸並進,飄忽不定的突然攻擊,必是防不勝防。”何大貝的分析,令李中易不禁微微一笑。
兩次鴉片戰爭,英國人其實派出的陸軍並不強大,武器也沒有先進到哪裏去。但是,憑藉着舉世無雙的強大艦隊,英軍的超級機動能力,從戰略上確保了,戰場必然是英國佬自由選擇的結果。
這就意味着,英軍有能力把他們自己擺在,集中優勢兵力,打擊弱勢清軍的最佳戰略地位。
這麼一來,即使大清朝擁有近百萬綠營兵和八旗兵,也只能處處捱打,而無力採取有效的反擊。
經過數年的戎馬歷練,軍事思想日益成熟的李中易,深刻的認識到,渡海而來的英軍,就本質上而言,其實就是大清朝無力應付的“海上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