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臨出兵前,不少武將建議皇帝兵貴神速,奇兵閃擊,但這個建議被文臣們在廷議中否決了。
文臣們均以爲大隋此番伐遼,是興仁義之師,所以必須堂堂正正地出擊。
楊廣的夢想是成爲五帝三皇這樣的千古明君,所以對武將的主張根本就聽不進去。
更要命的是,隋煬帝竟然下令行仁義之師,在攻入高句麗之後,路邊田裏已經熟透了糧食作物,竟然不許大軍就地收割充作軍糧,何其荒謬?
在攻遼東城時,每當隋軍將士用重大傷亡攻進城池,眼看勝算可期時,高句麗守將就挑出白旗,請求隋軍給予一定時間約束城中亂民,以便投降。
然而隋軍一撤離,守將立刻着人修補缺口,準備石塊和弩箭,待約定投降時間來臨時,就再次挑出戰旗。
一個半月之內,高句麗人如此降了三次,憤怒的將領們請示楊廣,聖旨卻准許高句麗人第四次投降,還教訓百官要大度,天朝上國君臣,不能跟蠻夷小丑一般見識。
眼看平壤將破,高句麗國王高元再次詐降稱臣,願割薩水以北所有土地給大隋,永不反悔。隋煬帝輕信了高元的話,命令大軍不得攻城,要坐待小小高句麗向天朝上國獻城投降。
受隋煬帝“仁義之師”枷鎖的束縛,隋軍不能乘勝殺入城中,控制局面,反倒被迫屯兵城下,終至糧盡無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