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宋雲祥頻頻點頭,有些後怕的說:“第一次隨您渡海的時候,暈船暈得厲害,吐得天昏地暗,腦子裏昏昏沉沉的,也顧不上害怕了。事後才聽說,海上起了大風浪,老周的水師裏邊,沉了幾條船,死不少人。”
李中易端起茶盞,湊到脣邊,小飲了一口,感嘆道:“終歸還是船太小了,而且形制也不對,壓不住風浪。如果是萬噸……呃,萬料大船,細長的船體,各種風帆,那就會好上許多。只可惜,高麗國這邊的船匠技術,比大周那邊差了不少的火候,暫時只能先冒着風險了。”
宋雲祥的航海知識幾乎爲零,也接不上話,只能乾瞪眼。萬料大船,是個什麼概念,他就算是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經過這麼多年的水師應用,李中易也漸漸的摸到了一些門道,大周的造船技術,確實十分先進,但由於對海上貿易的不重視,造出來的船大多隻能在內河上行駛,經不起洋麪上太大的風浪。
其中,和近代的遠洋貿易船差距最大的有兩樣,一是抗風浪性,一是桅和帆的侷限性。
大周,包括南唐和吳越在內,不管是戰船,還是商船,幾乎都是喫水很淺的平底江河船。喫水淺帶來的嚴重後果是,抗沉性極差,根本無法抵禦強颱風的吹襲。
單桅多帆,或是主副桅多帆,雖然也可以接受多面來風,然而,真正遇上強颱風時,主桅杆由於喫力過重,往往容易斷折。
當然了,這個時代華夏的造船技術,也頗有獨到之處。據南唐那邊細作傳回來的密報,唐軍林仁肇部的戰船,已經使用上了主副雙桅帆、升降舵和平衡舵的技術。
就連李中易以爲他獨自掌握的水密隔艙技術,也被南唐的工匠攻克,並廣泛用於水師戰船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