喫仙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老大章生一所開的窯廠即爲哥窯,老二章生二所開的窯廠即爲弟窯。兄弟倆都燒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籌,燒出“紫口鐵足”的青瓷,一時名滿天下,其聲名傳至皇帝,龍顏大悅,欽定指名要章生一爲其燒造青瓷。
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進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摻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燒成後一開窯,他驚呆了,滿窯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開裂了,裂紋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曲有直,且形狀各異,有的像魚子,有的像柳葉,有的像蟹爪。
這讓老大一時間欲哭無淚,痛定思痛之後,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泡了一杯茶,把濃濃的茶水塗在瓷器上,裂紋馬上變成茶色線條,又把墨汁塗上去,裂紋立即變成黑色線條,這樣,不經意中就形成了聞名遐邇的“金絲鐵線”。
當然,故事就是故事,只能給大家增加點茶餘飯後的談資,肯定當不得真,不過正因爲有這樣的民間故事,可見當時的人們對哥窯瓷器的喜愛程度。
楚琛手中的這一件三足爐,就有明顯的金絲鐵線,並且金絲是一張小網,鐵線又是一張小網。看上去,好像金絲線紋上面,又覆蓋了一張鐵線網紋,兩色網紋線,各行其勢,互不相干。
大網紋小網紋合稱爲“面圾破”,看出來密而不疏,曲而不直,這正是典型的傳世哥窯的基本特徵。
哥窯器胎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於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鐵黑色,故有“紫口鐵足”之說。
打量過金絲鐵線,楚琛又仔細觀察了此爐的“紫口鐵足”,確實也和真品的特徵一般無二。接着,他又看了此爐的釉,只見釉面看起來並不光潔,但有一層如酥油之光,釉質較深濁不清透,釉層厚薄不勻,這也符合宋代哥窯的工藝特徵。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