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行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有殺父之仇、滅國之恨,爲了贏得養精蓄銳、礪兵秣馬的時機,聽從大夫范蠡的妙計,四處尋訪美人獻給好色成性的夫差,西施因其天下無雙的美色,當仁不讓地成爲了復國大計中舉足輕重的棋子,順理成章地被送入吳宮,做了吳王的妃子。
西施的絕世容顏和柔言媚語果然讓夫差神魂顛倒,色令智消,他下令耗費巨資爲西施築館娃宮,終日與她嬉戲其中,從此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將爭奪盟國霸主地位的壯志置之腦後,更放鬆了對越王的警惕,使勾踐有了臥薪嚐膽、勵精圖治的良機。
與此同時西施還利用夫差對她的信任,離間夫差與吳國肱股之臣大將伍子胥的關係,最終逼死伍子胥,削弱吳軍事力量,爲越國復興和吳越戰爭越國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吳國滅亡後,西施卻不知所蹤了,有人說她和大夫范蠡本是戀人,功成身退後雙雙隱居了,也有人說西施於吳王,忍辱負重只爲復國,事畢後自沉於太湖了,更有人說西施日久生情,愛上了夫差,竟於國破之日在館娃宮爲夫差殉情了真相已經湮沒於歷史的迷霧之中,只留下了這個可歌可泣的美人計傳奇任後人評說了。
王昭君,美人計的又一成功者。
王昭君,恐怕是歷代文人墨客憑弔最多的美人之一了,後世的杜甫、江淹、王安石、馬致遠等人均有吟詠她的名篇傳世。昭君,西漢元帝時期人氏,與屈原同爲湖北歸州人氏,丰神秀美,氣質出塵,但昭君之所以名標青史,不僅僅因爲她超凡脫俗的美,更因爲她自願請行和親匈奴,遠嫁塞外,換來了邊疆的和平與安寧。漢朝在立國之初,便時常與匈奴兵戎相見,烽煙蔽日,鼙鼓震空。“自從兵戈動,遂覺天地窄。”百姓流離,田園丘墟,北方邊陲迨無寧歲。自昭君和親後,雙方化干戈爲玉帛,鑄刀劍爲犁鋤,北方邊陲出現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1954年在包頭漢墓出土的“單于和親”、 “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瓦當殘片便是這一段歷史的見證。昭君出塞也因此成爲一個經典的歷史時刻,不斷在典籍和舞臺上重現,後人評述“和親果使邊烽消,鹿閣何人許共論”,不失爲對她的壯舉的公允之斷。
就昭君個人的遭遇來說,她那和親的壯舉其實是一出個人的終生悲劇。她所選擇的是一樁毫無愛情的政治婚姻,正如恩格斯所說,這種聯姻“起決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個人的意願。在這種情況下,關於婚姻問題的最後決定權怎能屬於愛情呢?”昭君說到底不過是漢元帝慰安匈奴的一個籌碼而已,更直白地說,昭君其實就是漢家天子給匈奴單于的性賄賂罷了,她的犧牲與委曲始終擺脫不了這一抹難堪的色彩,令人唏噓不已。傳說昭君出塞時離情別緒愁懷滿腹。爲紓解去國離鄉的抑鬱之情,便在馬背上彈起了琵琶。她的曲聲纏綿徘側,哀感頑豔,她的姿容悽婉動人、楚楚可憐,就連南飛的大雁都爲之傾倒。不忍繼續前行。紛紛停留在昭君的周圍陪伴她與西施“沉魚”相映成趣的典故“落雁”便是由此而來。
也許只有杜甫纔是她的知音,聽出了她心中的無奈與不平----“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美人計使用好了。甚至能夠改朝換代,這裏面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就是最好的例子。
公元581年,周宣帝因荒----淫過度而崩。宣帝9歲的兒子宇文衍即位,歷史上稱爲靜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