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行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據此可知,這裏的“美人”二字,“美”是動詞,“人”指敵方;“美人計”的含義,係指利用物質誘惑而矇蔽敵方,使敵方貪圖安逸享受,鬥志衰退,內部分崩離析,再從而謀攻的策略。
可能因爲美人計的實施常需藉助美女的緣故,因而現在一般將此計理解爲利用美色達到某種目的的謀略,這裏的“美人”二字,已直接是指“美女”了。
《三十六計》將美人計列入敗戰計,意味着實施這一計策需付出一定的代價。這一代價便是美人的代價,確切說,是女人的代價。
運用美人計進行政---治、軍事、經濟鬥爭的事件,古今中外皆有,並非某個國家或朝代的特產。美人計故事兼備傳奇色彩和言情特點,在這類文藝作品中,那些被送去充當政---治工具的的美女,有的被塑造成憂國憂民的巾幗英雄,爲了拯救國家和誅殺昏君奸賊,毅然以自己的作爲進攻的軟武器,來達到復國或除暴的目的——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西施和貂嬋,可算是這類美人的典型;有的則被描寫成誤國亂朝的禍水——如夏之妹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後世諫臣但論女人誤國,必舉爲佐證。
歷史上某一朝代、某一君王的覆亡,自有其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英雄尚不能主宰歷史,美人如何有此能耐?如果一定在將亡國滅種的責任歸咎於某位個人的話,那也首先應歸於沉--湎--女色、驕--侈----暴---淫的亡國之君。
婦女在美人計中所扮演的角色,實質不過是政治鬥爭的工具。在絕大多數美人計中,女人都不過充當了男子泄---欲工具的角色,處於被侮辱的低賤地位。去褒揚這些美女的“義舉”或譴責其爲誤國的“禍水”。不如爲她們的悲劇命運而嗟嘆。
將美人計中的“美人”描寫成憂國憂民的巾幗英雄,實際是肯定婦女以充當政---治鬥爭工具行爲的合理性。從而是對婦女形象的一種精神污辱人格貶低。
翻開官方史冊《二十四史》,歷朝歷代。都特地留有“女性板塊”,堆列着皇后、貴妃、嬪娥、公主、命婦等與帝王將相有關的女性;而在稗官野史和民間文藝裏,留取豔名的又以居多。
而我們的美人故事,總是缺少些“浪漫”和“動人”的成分,多了幾許沉重的尷尬和變味的風流。
娥皇、女英:佳話背後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