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之清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亦聞聽潤德雪地爲父母守靈百日之事,如此孝行感天動地,卻未被舉爲孝廉,安郡丞,你們涿郡舉孝廉以何爲憑?”劉虞轉身向涿郡郡丞問道。
太守劉衛死了,但郡丞諸曹等一班文官沒上前線,自然活得好好的,聽得刺史大人詢問,安郡丞是冷汗涔涔。這年頭,舉孝廉還需要孝行嗎?不是有民謠道:“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這幾年的舉廉名額,都被他們幾個郡裏的頭頭瓜分了,誰沒有個至親好友的,除了劉太守拿了大多數的名額,安郡丞也分了兩個。
漢代的孝廉制度是察舉制的科目之一,爲歲舉,每郡每年按額定的人數推舉出來上報朝庭,成爲漢代選拔官吏和任用升遷的清流正途。但到了漢末,這種察舉方式也到無以加復的地步,任人唯賢成了任人唯親,許多品行敗類的世家子弟也得以位列其中,孝廉制度也走到了它的窮途末路。
當然這話可不能跟劉虞明說,現在的劉虞可是手執尚方寶劍,有着先斬後奏之權的封疆大吏,一個不高興就可能讓他人頭落地。
安郡丞拭拭額頭的汗珠,恭恭敬敬地道:“回使君,劉公子爲父母守孝百日之事在涿郡早已是人人傳頌,只是劉公子當年未及冠,是以並未列入去年孝廉名列。而今年劉太守和卑職早已將劉公子列在察舉名單的首位,只是適逢黃巾亂起,名單未能及時上報朝庭。”
他心底裏早已將張角謝上了千遍萬遍,幸得黃巾作亂,孝廉名單未能上報朝庭,給了他個胡扯的機會,其實今年的名單去年底就擬就了,兩名察舉的全是裙帶關係,其中就包括安郡丞的一個親戚。至於劉澤未及冠之說,倒是事實,順帝時尚書令左雄曾上書建議將舉孝廉的年齡限定在四十以上,但後來執行中根本就行不通,年齡限制形同虛設,但至少得及冠,卻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曹操“年二十,舉孝廉”可是史書上明文記載的,貌似賈詡舉孝廉時的年齡也在二十多歲。
劉澤看那安郡丞一眼惶恐,心想名單上有我纔是見了鬼了。
劉虞倒是不以爲疑,道:“今黃巾作亂,道路隔阻,所以此番皇上旨意幽州之事由本官臨機決斷,便宜處置,這名單呈上來吧。”
安郡丞一路小跑地下去了,不多時,交上一個名單來,卻是墨跡未乾,還沒等劉虞疑問,搶先道:“混亂之中,郡府文書多有損壞,卑職只能重眷抄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