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破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最快更新帝國海權 !
自從成爲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皇太孫以來,約亨都生活在一種未知的恐懼中,在別人看來這是小王子無法接受喪失兩位哥哥的事實而陷入悲痛。但是約亨自己知道,自己對兩位關係並不密切的兄長之間沒有那種值得稱道的親情。他只是在恐懼,恐懼這不知道會駛往何方的歷史巨輪。
自己現在才13歲,雖然讓帝國上層認識到小王子有些小聰明,但是這並無法動搖整個帝國的政治策略,而即使自己在1888年登基爲皇,面臨的問題也是難以解決。
首先,德國的工業力量的崛起勢不可擋,1880~1900年,德國對外貿易佔全球市場的比重從8上升到12,而英國則從25下降到了21,1900年德國的鋼鐵產量是英國的291,鐵路里程是英國的1718,而之後這種發展不僅沒有減慢反而更加快速和迅猛,到1913年,德國255億英鎊的gdp也超過了英國本土gdp的2354億,成爲歐洲第一大經濟體,而這一切還是德國商船噸位僅爲英國279的情況下取得的,而德國工業的迅猛發展自然也和英國在世界貿易上爭奪更大的市場份額,並且由於德國和美國的市場搶佔,導致英國本土企業的衰退和倒閉。而產業空心化和大量的失業,讓英國仇視德國的情緒飛快增長,除非德國不再發展工業和貿易,否則英德對立勢在必行,但這很顯然是不可能的。
而法國,雖然如今的確有法德和解的觀點存在,但是仔細分析一下,和解或許是有可能的,但是結盟是絕對沒戲的。也許英法就埃及問題上的矛盾以及法紹達危機中面臨英事威脅的情況下尋求德國的軍事支持是緩和德法矛盾最有利的時機,但是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德法邊界問題,很多人認爲阿爾薩斯和洛林實際上大多是德語區(注1),因此這並不是阻擋德法緩解的最大矛盾。但事實上。法紹達危機中法國向德國尋求軍事支持時德國只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德法邊界固定化,然而這個在阿爾薩斯和洛林已經事實成爲德國的領土的現狀下並不過分甚至可以說和沒提要求一樣的要求,被法國斷然拒絕,而之後法國甚至甘願在海外殖民地和勢力範圍上對英國屈服。而法國國內的布朗熱主義也讓德法關係嚴重惡化,而這種仇德思想在法國上層中也佔據主導地位。長期主導法國外交和殖民事物的政治家泰奧菲勒·德爾卡塞則是比激進的布朗熱本人更加老謀深算的鐵桿反德主義者,在他的推動下,以對德復仇爲核心的國策先後建立法俄同盟,英法協約,一直直到1906年才利用摩洛哥危機把他弄下了臺,然而僅僅3年後他又重新復出成爲法國海軍的執掌者。而在此期間自然也少不了英國人的推波助瀾,正是爲了德法成爲世仇,英國政府才私下教唆、縱容、鼓勵德國堅決吞併阿爾薩斯和洛林。然而很顯然,讓德國在把阿爾薩斯和洛林拱手還給法國人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此就算德國可以短時間和法國緩和矛盾,但從長遠來看這種關係是不可靠也不現實的。
而奧匈和俄國在巴爾幹的問題根本無法解決,沙俄對於獲得巴爾幹斯拉夫人區域的訴求無法改變。而《德奧同盟條約》的簽訂以及奧匈越來越依賴德國的支持,而俄奧矛盾最終演化成德俄矛盾。
而俄土矛盾更是無解,俄土之間斷斷續續長達300年的戰爭已經不僅僅是爭端二字可以概述的了,沙俄對於黑海出海口的渴求從未間斷,而1915年的《君士坦丁堡協定》協約同意戰爭勝利後讓俄國獲得君士坦丁堡和達達尼亞海峽,而1916年的《賽克斯-皮科協定》進一步滿足了俄國獲得安納托利亞地區的要求。而沙俄在1917年爆發2月革命並且沙皇政權被推翻後,執政的資本主義政黨在得到英法承認兩個條約繼續有效的情況下繼續投入戰爭之中,這樣不顧國內死活的行動才使後來的十月革命順理成章。然而俾斯麥的任期內對奧斯曼的偏袒和親近,也同樣導致俄國對德國的仇視。
而正因爲俾斯麥的聯奧和親土政策,讓德國和俄國的矛盾也幾乎無解。
然後是意大利,奧匈,俄國和奧斯曼,這4個國家之間相互糾纏非常複雜。首先是意大利和奧匈,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是最小的,主要就是奧匈的福拉爾貝格和蒂羅爾這兩個區域的領土爭端問題,而意大利這個牆頭草在協約國給出天價承諾並且獲得大量貸款之後,在同時面對英法俄三國的情況下,德國幾乎沒有勝算,而意大利又怎麼不會倒向協約?
至於美國,一戰中的美國真的無足輕重,如果等美國都參戰了,說實話德國此時已經敗局已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