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破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二部分:目標測距與數據傳輸。首先分析了現在各國主流使用的六分儀手操式測距方法的種種不足。另一方面提出了未來成爲光學測距主流的體視式測距儀的基本概念(注1),通過一根作爲基準長度的水平長管,擁有左右兩組由固定安裝的透視鏡組成的物鏡,且物鏡的主光軸垂直於兩組物鏡之間的測距基線。測距時先正對目標,測距基線垂直於目標瞄準線,當物鏡成像後,通過類似潛望鏡的光路在中部左右目鏡上成像,此時測距人員通過左右眼同時觀察目鏡,而由於兩眼之間存在夾角,通過雙目視覺的人類就可以通過眼球周圍的肌肉緊張度來判斷視覺夾角,由此形成距離感。而形成立體層次感的立體影像,通過操作人員調整測距盤移動目鏡中的標示,直到標示和目標成像重合,而此時測距盤上的數據就是目標距離。當然就算這樣依然會有誤差,因此約亨再次剽竊了1885年英國人勞埃德和安森提出的短距電報通訊形式,在艦上不同位置設立兩座測距儀,然後由短距電報通信匯聚兩個測距儀的目標距離數據,然後取平均值來降低誤差。
第三部分:距離變化率。對於艦炮射擊來說,炮手們並不是對着固定目標射擊,因此提前預測目標短時間內的運動位置,然後對這個位置進行射擊,炮彈飛行一段時間到達這個位置時目標正好也到達這裏,然後命中目標。而與目標距離越遠,這種預估越重要。因此炮手需要計算目標運動方位和距離變化的範圍,這被稱爲“方位變化率”和“距離變化率”。而實際應用中由於變量和相關因素過多,直接計算難以實現,因此利用矢量線標來標示發射點與目標之間的距離和方位變化比直接計算更爲精確。而同樣的約亨照搬了1905年英國皇家海軍約翰·索馬里茲·德梅里克的思路:通常兩艘軍艦沿着穩定航向以恆定速度航行時,速度矢量的變化率並不隨時間而發生變化,而是取決於縱向矢量的分量和垂直於射擊線的橫向變化率分量,這是因爲己方到目標連線的方向在垂直和平行射擊線的兩個分量都發生了變化。那麼兩個分量隨時間變化的節點連起來幾乎是一條直線,而距離變化率則取決於橫向變化率,反之亦然,由此基礎通過設備來結合測得的航向,航速數據直接算出距離變化率和方向變化率。以此來提高射擊的位置預估的精確度。
第四部分:系統整合整合和火力控制。當以上三部分的技術和思路都得以實現的情況下,將全部系統整合爲統一的數據分析和指揮體系將大大提高射擊效率。任何能代替手算和心算的技術都將會大大提高炮術水平。而將這些設備統一,將所得到的數據處理交給專門的控制軍官判斷,然後測得數據再由其不斷進行修正後應用。而這樣的集中式指揮和齊射的炮術要求。需要將全艦的彈着觀察、測距、參數計算和火力控制等功能集成到一個專門的並且有嚴密裝甲保護的艙室中。而系統整合度越高、數據計算越準、誤差修正越快,則會在大規模炮戰中佔據有利地位。而統一齊射的優點,英國人到1904年纔在勝利號和莊嚴號上進行試驗論證,而且由於英國人最初的所有艦炮一起齊射導致的射速不統一、彈道不統一、彈着點難判斷最終又回到對區域外目標各炮分別射擊的老路上不同,約亨強調了強化、統一戰艦主火力,再以統一齊射方式增加命中概率的思路。而這實際上就是爲德國推開全重炮戰艦思路的大門!
而這篇論文的在1885年初首次在基爾海軍學院內部發表時出現正好與馮·湯姆森的德國炮術改革相呼應,因此此文立刻得到了賴布尼茨校長的重視,並且立刻呈報帝國海軍部。而經過和海軍炮術部門研討後,海軍部高層認識到此論文具有極高的可行性價值和技術前瞻性。而其中提到的各種技術原理,海軍部也立刻聯繫蔡司、西門子、克虜伯進行研究和試製。而這些技術最終產生的成果,將會作爲海軍內部機密對外封鎖。而海軍炮術研究和訓練開始圍繞着此論文的思路開始規劃和展開。
自此,德國海軍炮術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是在起跑線上就已經遠遠領先了老牌海軍強國。
注1:英國人死抱着水平合像式一直用到二戰初,而德國人在1893年就開始初步應用體視式了
作者語:這一章完全是各種技術資料的堆砌了,基本沒什麼內容,但是這一章的內容主要就是寫約亨出自己的學術性論文,但是這種論文想用三言兩語在劇情裏交代清楚基本不可能。所以只好用一整章的內容來描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