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阿Q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另外還要修建大紡織場。磚牆加屋架,什麼都不要,就是要夠大的空地就行。對了你丈量過紡織機沒有,以最大型的紡織機爲基礎,場房中至少要擺得下一千家織機。繅絲場也需要進行這樣的設計,必須滿足繅絲的各種設備和工具,這些你可以負責諮詢那些老蠶戶。這樣的場房我需要在這裏加蓋三座。另外還需要儲藏生絲的原料庫,存放絲綢的庫房。”
“半年時間,半年後我就要看到這裏有絲綢產出來。一年後,我要看到這裏的效益抵得上一千戶農家。還有工人不需要太多,絕對不能超過兩百個男女勞力。”
沒有這樣的效率,如何說服廣大的地主投資。
從養蠶到紡織,一條龍的大工場就形成了。
這樣的大工場,在原料可以統一進口,產品統一出售的情況下,效率如果比不上一家一戶自己採購原料,加工和銷售的效率的話,工業化也就是扯淡了。
在技術能力沒有突破的情況下,管理也能讓效率翻一倍,工業革命革的不僅僅是技術,更是一種管理模式的革命。
在蘇州建立這個模範絲織工場,楊潮還要在松江府建立一個同樣的棉紡工場,僱傭工人不能少於一千人,同樣需要有突出的效益,至少要比那些管理鬆懈的作坊要強的多。
此時的大明,哪怕是千架織機的工場,管理上也都很業餘。個體織戶就不說了,早上買絲、紗,紡織後自己拿到集市上出售,這種效率簡直太低了。就是大型的工場,也是早上主人在廟市招呼工人,告訴大家今天要紡織什麼類型的紡織品,然後招募工人到他家裏生產,所謂機戶出機織工出力的模式。
連工人都不是固定的,都是所謂的短工,楊潮則大規模招募長工,簽訂勞動契約,讓他們常年在工場中勞動,同時給與他們豐厚的酬勞,還進行專業化生產,一張織機就只生產一種織物,甚至一座場房都只生產一種產品。
將這種管理引入進來,還必須有人監督和執行,人選楊潮用了王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