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書頁留白處密密麻麻全都是小楷筆記。起初倒中規中矩,應爲聽夫子講課時的隨堂筆記,可他翻了十幾頁,漸漸就不止是那回事了。就只見那些字越來越小,要運足目力才能夠勉強看清楚,卻似乎在記錄日記一般,有敘述讀書苦悶的,有抱怨成日不能出門的,有興奮地炫耀師長誇獎的,有敘述汪氏名人的,有抱怨兩個妹妹捉弄人的,也有黯然思念生病父親的……
敢情這些都是費盡心思開小差時寫的,用這麼小的字不過是怕長輩發覺!
不知不覺,他就看得入了神,原本那個面目模糊的汪孚林竟是漸漸在他腦海中栩栩如生了起來,同時終於認識到了自己所處的時代。
現在是隆慶年間。
他好歹算個歷史愛好者,知道這會兒嘉靖皇帝已經成了過去式,隆慶皇帝一即位就放權給擁有徐階、高拱和張居正等牛人的內閣,自己縱情聲色。儘管北邊還時常有小亂子,但中原承平已久。可要說具體大事,他哪可能一樁樁都記得。而且,他也不能指望歙縣山野的一個小秀才能記下遠在千里之外的京城發生了什麼,能有個年號作參考就不錯了,具體是幾年,日記裏沒提,他回頭再試探別人就行了。
好在,對於家庭情況,大約因爲崇慕祖先,汪小秀才在日記中不斷提起,記得很仔細。
汪氏乃徽州大族,尊唐越國公汪華爲始祖,在徽州府六縣繁衍生息已有數百年之久,光是在歙縣的族人就有十幾支,少說也有數百人,其中,松明山千秋裏汪氏這一支原本並不起眼,從休寧縣遷過來後,在此繁衍生息已有十幾代人。最初世世代代在山坳中務農,家境頂多殷實小康,也因此雖和徽州其他小山村一樣有私塾,卻從來沒人進過學。
直到數代之前,從田舍之中走出來一位頗有膽識的前輩守義公,帶着兄弟一共七人經營鹽業,一時成爲經營淮鹽浙鹽之鹽商翹楚。豪富之後的兄弟幾個反哺鄉里,資助歙縣各大書院,其長孫南明先生更是高中進士,官一路當到了福建巡撫。可對於這個南明先生,日記上只是提到了這個稱呼,說和自家是五服之親,並未提及其名。而對現在的汪孚林來說,最要命的不但在於這具體是誰筆記上沒寫,而且這麼一個人就站在他面前,他也不認識!
而這二十多年來,千秋裏汪氏中秀才中舉人的大約有五六人。汪孚林這個十四歲的秀才雖年輕,可不但是榜尾最後一名,而且還傳出了不利的名聲,是否能指望族人援手還未必可知。更何況,他父親多年不曾回鄉,似乎和族人也沒有太多往來,他母親吳氏出身吳氏巖鎮南山下這一支,舅舅吳天保是這一支的族長,可相比吳氏其他各支的顯達,這一支人少地薄,舉業不利,行商者多隻是小康而已,並無得力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