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最快更新明朝謀生手冊 !
第二天一大清早,汪孚林便帶人動身前往水門街。n∈n∈,然而,他還沒來得及詢問路人,許老太爺口中的歙縣許家宅院究竟在哪裏,就看到了一番他昨天想看卻沒看到的場面。
水門街邊上乃是一條縱橫交錯的水路,上頭從北到南,從西到東,總共橫跨了約摸七八座橋。此時此刻,就只見黑壓壓一大片人聚集在橋附近,但卻沒有太多喧譁。和之前汪孚林在杭州城內外看到的那些綢緞衣服不同,大多數人都是衣衫襤褸,上頭補丁疊補丁,有男有女,女子反而是少數。好幾個處街角還有粥桶,有人用大勺在桶裏攪動着和水差不離的稀粥,來去的人大多都會喝上一碗,卻不見給錢。
“城南吳家機坊,要十個人,全都要緞工!”
聽到這一聲吆喝,汪孚林本以爲必定會應者雲集,可讓他詫異的是,那些喝粥的人並不見開口答應,而是有個衣衫較爲整齊的中年漢子迎上前,和來人彷彿是討價還價了一陣子,繼而就回過頭來把手一招。須臾,便有十個人二話不說上前來,直接跟着之前那叫嚷的來人去了。至於其他的人,儘管有的面露羨慕,卻沒有人敢爭執,只是默默地繼續苦等。
汪孚林只駐足旁觀了不到一刻鐘,前前後後來要工人的大約三撥,要的從七八個人到三四個人不等,可這一窩蜂到這等着上工的卻絲毫不見少。此時此刻,他終於明白浙江巡撫鄔璉昨日爲什麼這樣感慨萬千。大明從立國之初就被太祖朱元璋設定爲一個農業國家,發展至今工商業已經開始漸漸超過了農業。尤其在東南地域。這種站街似的招工方式。怎能不讓那些讀聖賢書的文官感到驚恐?又不是人人都像汪道昆出身商家,於是認爲應該農商並重。
他很快便悄然離去,找了個路人詢問過後,順利找到了地頭。許老太爺一見面便對他笑言昨夜陳老爺親自過來打探,汪孚林對此早有猜測,倒也不覺得奇怪,而是提到了之前來時那座座橋頭人滿爲患的景象。儘管許老太爺並不從事絲織業,但他走過的橋比汪孚林走過的路還多。當前去煙雨樓赴約的路上,他就少不得對汪孚林解釋一二。
“到這裏來等人僱傭的織工緞工以及其他匠人,約摸有幾百人,免費供粥的,就是周遭幾戶兼做牙行的歇家。他們和城中內外那些機主多爲商定好的,每人每日工錢抽成十分之一,他們則是負責在十日之內幫僱工找到僱主,當天幫僱主找到手藝嫺熟脾氣溫順的工人。所以,這三方約定俗成,人人得利。”
聽到這裏。汪孚林就知道,這裏已經形成了一套相應的制度。和後世的人才中介類似,總之就一句話,只要不是突然產能過剩,儘管日子苦些,勞動力市場還算是井然有序,不用官府操心。不過,鄔璉本來也只是體恤這些僱工,痛恨的是那些收保護費的打行中人,他今天倒沒看見這樣的景象,因而,蹭坐許老太爺那寬敞馬車的他理所當然又問及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