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香升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舉個例子說張子劍跟分管輕工業的副縣長說解決縣木材廠問題。這事兒可真一時半會解決不了。早在八十年代初期木材廠就不行了。縣裏財政也是喫緊,分到木材廠的錢真是寥寥的不得了。建廠的時候一百三十號人,現在還剩下六個人。除了三十多號人還把關係掛在廠裏。早就走沒影了。
掛靠的人也拿不到工資,但關係還在廠裏,隨着時間的推移,有些人到點退休,就成廠裏的負擔了。有能力幹活的人,出去找外快沒啥說的,但退休的人別看還能幹。一旦把退休關係落實了,廠裏就得拿出退休金來。這不前幾天還有幾個退休的老人鬧騰着上訪嗎?
張子劍知道這件事兒後和分管的副縣長商量着解決,木材廠是縣企業之一,像這樣的廠子縣裏也有十個八個的。解決一個倒是好說,絕對會引來一幫。這事兒不能開頭。
不能說下面人一鬧一上訪就給解決一些事兒吧,縣裏有錢倒是好說,有錢還叫貧困縣嗎?縣企業要是能甩擔子,早就甩出去了。
其實木材廠倒是好解決,關鍵這裏面還有個遺留問題,市林業局卡着政策,不讓縣裏亂伐樹木。不讓伐木就不伐木了嗎?當然這裏面也有一些領導的恩怨,再加上縣裏有些領導不願得罪市裏的關係,木材廠得不到縣裏的支持。只能走下坡路,隨着時間長,木材廠就不行了。當然這裏面還有一些罰款之類的問題。就是木材廠偷偷的處理山裏的木材。被市林業局給抓典型。
木材廠的人也鬧過,那時候的縣領導們把這事兒給壓下去了,鬧騰厲害的人該撤的撤職開除的開除。班子一屆一屆的換,導致想管木材廠的領導都有心無力。只能靠着財政苟延喘息。
縣裏的財政總是不夠用的,縣企業也知道領導們重心不在他們企業上。過着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態度過着。
改革開放了,有能力的企業能能賣出去。沒能力的企業繼續喫財政。不是縣企業不想賣,而是沒投資商或者大老闆看上他們。個體經營的勢力有太小,受到傳統觀念,放不下鐵飯碗。不管發不發工資,起碼工人的身份縣裏還是認可的,一旦給私人老闆幹活了,沒了工人的身份,就得不到公家的保障。
有能力的人早就通過關係疏通到好點的單位繼續喫鐵飯碗。現在拿不到工作和補助的基本都是沒關係沒能力的人,還放不下身份,只能掛靠着關係,出去幹活賺生活費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