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劍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伊利迪亞端着的令人深思的冷漠笑容,開始整理她最期待而最棘手的環節:處置和獎勵。
首先是被擒住的三千兩百名敗兵,其中三分之一是當初陪着希賽蘭前往西西里羣島迎娶安亞公主的,他們從希賽蘭初次離開月桂城就效命在他的旗幟下,當維多利亞登基的時候自然沒有離開領主的理由,而從此成了所謂的叛兵。讓衆人犯難的是,基於軍命難抗的基本法則,因這些士兵們只是執行命令,這是否能成爲減免罪刑的理由,在各執兩方的軍務部足足吵了兩個多月。
許多在新女王的統治下被命爲高官的將士們仍然記得城牆一役時,那些想要回家的士兵們是如何死死敲打着城牆不肯離開而最終死在亂箭之下的情景,他們主張“執行上官之令是讓軍隊轉運而成功,保持軍律和其效率,最終達到戰勝的基本條件”,要求赦免或減輕這些敗兵的罪名。
而另一方則是損失慘重的月桂城軍隊,他們多半都是在這場戰中失去了兒子兄弟的家屬,滿腔悲憤沒地方發泄,對於攻打家鄉的敵人都視爲一體,他們主張“執行軍令並不可成爲個人主觀不明,丟棄忠誠,和背叛原則的藉口和逃避法律的理由,道德和正義是爲守護國家的士兵們的基本原則,攻打盾牌之城並不是在平原上交戰,而是以強盛詭異的軍隊突襲內有百姓平民的城市”,無論是他國異鄉人還是同胞,都不應該被赦免或原諒。
更何況,那些跟隨希賽蘭的士兵們,是以利昂山谷的軍隊的身份離國的,他們的忠誠屬於國家,而不是一個王儲,即使他的確有權利討伐自己的王位。(最後這一句他們當然沒有直接在女王面前說出來。)
雙方人馬在(臨時的)宮廷上吵得樞密院的十二位重臣和新女王的耳朵都嗡嗡作響而頭疼,最終還是伊利迪亞發了話:“雖然執行軍令可以作爲減免罪刑的理由,但也未必不是無條件的完全赦免和寬恕”,她最終敲定這些人的命運:終身以最低微的士兵從軍,並且只享用最低級的薪酬,於和平時期的時候除了軍中排練之外必須執行勞工任務。
這種身份其實也就比在遠在蘭卡斯特王朝之前的奴隸身份好了那麼一丁點,但對於浩大的建國工程未必不是大大的減免了資金和人力的壓力。樞密院全力支持女王的決定(尤其是經濟師卡伐洛大人),軍方堅持不免赦罪名的一方也終於在首相和其他重臣的勸說之下終於退步;這政策在獅心城完全重建之後還是有了改變,允許表現出色的犯兵們繼續上升軍位,而其子及後代也重新獲得了無罪的自由身份,但都是在很久之後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