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碧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最快更新通天路 !
等把《西廂記》的後半本寫完,已經是數天後了。
上半本之所以急着趕出來,是因爲穆青需要用那半本去找個買家,半本西廂就是他的依仗,而結果他也確實是憑藉着那半本找到了很好的合作對象,得到的結果也是極好的。
既然找準了鄧元柄,穆青便也不再着急,藉着便利條件從鄧元柄那裏要來了一套“科舉必備叢書”,把從穆家帶出來的手抄版經義研習了一遍又一遍,只在下午陽光正好的時候拿出些時間與安奴一起背寫《西廂》,偶爾去書坊轉一圈找找有用的書籍,日子過的很悠閒。
這些日子鄧元柄着急讓穆青交稿,可他也有要忙的事情。
憑着敏銳的商業頭腦,他知道這本書的價值,而作爲一個商人,他所熱衷而追求的也就是把這種價值利益化、最大化。
鄧元柄對於穆青隨口說的法子很看好,便聯繫了桂州城中比較有名的一個戲班。現在的戲班平時排演的並不是後世流行甚久的京劇崑曲,而是一些民間小調,憑的不過是一把好嗓子,也有的戲班爲了招攬客源專門挑一些俊俏的少年來扮唱,倒也有人來聽。
但是那些調子再聽也只是那些,今天聽了,明天來發現和昨天唱的一樣,人家就會感覺不新鮮。而民間小調聽的就是個新鮮勁兒,裏面並沒有很多的故事和連貫性,自然也沒什麼讓人回味的。可既是如此,這些戲班子也有一些成了名。
祥慶班就是其中一個。
桂州城地處江南,大多人唱的都是溫聲軟語,而這祥慶班裏面卻是有一些北方來的戲子,聲音不同於南方人的溫軟細密,而是粗獷響亮,聽起來就自有一股凜然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