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最快更新網遊之王朝崛起 !
1252年六月,忽必烈去曲先腦兒(蒙哥駐夏之地)進見蒙哥汗。 蒙哥命忽必烈率軍徵雲南。1253年,忽必烈率領大軍在六盤山度夏。秋天,大軍經過臨洮進入藏族地區,到達忒刺(今四川松潘)地方。1254年初,忽必烈軍包圍了大理城。大理軍民出城迎戰失利。段興智和高祥棄城逃走,大理城陷。忽必烈派大將也古和霸突魯追擊高祥,斬於姚州2 征服南宋黃金家族內部的最高權力鬥爭結束之後,元朝恢復了征討南宋的計劃。宋理宗依仗權臣賈似道,而賈似道的統治使南宋軍民的反抗成了泡影。宋理宗死後,賈似道扶持四歲幼孩宋恭帝(1275-1276年在位)即位,在恭帝的名義下操縱朝政。在攻打南宋的戰爭中,忽必烈幸運地得到兩位傑出將領:伯顏和阿術(阿術是速不臺之孫兀良哈臺之子),還得到回鶻人阿里海牙的支持
蒙古騎兵之所以無敵天下並不是靠刀槍,而是靠弓箭。蒙古人擁有當時射程最遠,殺傷力最大的組合式弓(這種武器通常由後背上的一條動物筋,弓肚上的一層角質物和中間的一個木架組成。這種弓的拉力在50公斤和75公斤之間,而很短小便於騎兵運用自如。這種弓射出的箭殺傷範圍可達300米,如果在箭上裝備上鋒利的金屬箭頭,便能穿透最厚的盔甲。),配合蒙古騎兵的機動力,使得蒙古人得以縱橫歐亞,無人能阻。
蒙古人極其擅長被古羅馬人稱爲”安息人射箭法”的戰法,即騎射者一邊逃走,一邊向後方的敵人射箭。蒙古人稱這種戰法爲“曼古歹”)。這種戰術的精髓在於一從遠距離攻擊敵人,二持續不斷的攻擊敵人,三不給敵人還手的機會。在這種攻擊下不論敵人的精神和裝甲多麼堅強,徹底崩潰只是時間的問題。當時歐洲騎士大多配備重盔重甲,雖然近戰時十分強大,機動力卻根本無法和蒙古騎兵相比。如果碰上蒙古騎射手,不僅追不上,連逃都逃不掉,只有作箭靶子的份。而且蒙古騎兵不像歐洲騎士那樣完全依賴強攻,他們只有當先用弓箭把敵人殺傷大半時才與敵人短兵相接。1241年4月,蒙古騎兵就靠這種戰法在多瑙河畔大破歐洲最精銳的十萬匈牙利大軍(由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率領),殺敵七萬餘,用弓和箭演奏了一曲”紅色多瑙河”,幾乎徹底消滅了歐洲的抵抗力量。若非窩闊臺不合時宜的去世,早在800年前黃種人就統一整個歐亞大陸了。
蒙古的騎射手足以使他們在野戰中戰無不勝,而在面對堅固的城牆時蒙古人還有一種攻城利器,那就是從西域“進口”的回回巨炮,在這種超大型投石機投出的巨型彈丸面前,再堅固的城牆也和紙糊的沒什麼兩樣。史書記載,這種巨炮“機發,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蒙古人就是靠它,在公元1273年攻下強攻數年而不克的襄陽城,當時蒙古人的投石機只有100米的射程,而襄陽城僅護城河就寬150米,後來蒙古人從波斯請來幾個工匠,對投石機進行改進,改進後的投石機射程在180——200米左右,所以蒙古人也稱此炮爲“襄陽炮”和“回回炮”不過在12世紀,全世界只有蒙古人才把回回炮大規模應用在戰場上。蒙古人南征北討,幾乎百戰百勝,除了騎兵之外,擁有巨炮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蒙古軍西征爲什麼戰無不勝歷史上蒙古大軍在十三世紀發動了數次大規模的西征,憑藉較少的軍隊和漫長的後勤供應戰勝了所有的敵人(1260年對埃及的艾因賈魯特戰役除外),改變了整個亞歐的歷史,也促進了歐洲和近東的軍事革命。在幾次西征中蒙古軍隊的數量通常很少,總數不過最多20萬人左右,單次戰役的人數則更少,沒有出現在中原對金國的鈞州一戰中列陣“層層疊疊,厚20裏”的情形。這有哪些原因呢?拙文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曾經統治過大半個地球的人類歷史最大的超級帝國——大蒙古帝國,是如何攻城掠地的,多數人會有個簡單的瞭解。在這場中世紀最慘烈的戰爭中,蒙古人把對戰爭的理解發揮到了極致,蒙古人的軍事擴張行動也對世界歷史也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並一直影響到人類的今天。不過,有人要問,到底是哪些軍事行動對世界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了?下蒙古軍隊三次西征的資料,你或許就會明白一二了。
蒙古建國後,於公元1219年至1260年的四十餘年時間,先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西征,建立起龐大的帝國,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既深且遠。
結遠科仇鬼後球接鬧艘羽崗
第一次西征1219-1225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爲了肅清乃蠻部的殘餘勢力,以及消滅西域的強國花剌子模khoraz,便藉口花剌子模殺蒙古商隊及使者,親率二十萬大軍西征。成吉思汗的兒子朮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以及大將速不臺哲別隨行。蒙軍長驅直入中亞後,於1220年攻佔了花剌子模的都城撒馬爾幹saarkand,其國王西逃,成吉思汗令速不臺哲別等窮追之。因此蒙軍便西越裏海黑海間的高加索,深入俄羅斯rsia,於1223年大敗欽察kipchak和俄羅斯的聯軍。另成吉思汗又揮軍追擊花剌子模的太子札闌丁,在印度河流域打敗之。1225年,成吉思汗凱旋東歸,將本土及新徵服所得的西域土地分封給四個兒子,後來發展爲四大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