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泠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比如史實德國於1898年竣工的“凱撒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正常排水量11000噸,才僅僅裝備了4門240主炮和18門150副炮,航速只有175節,舷側只有水線附近的一小條300裝甲,抗沉性能也沒有得到任何的體現,這簡直是不科學到了極點!而同期美國人建成的衣阿華號戰列艦(此衣阿華非彼衣阿華),正常排水量11500噸,卻足足裝備了4門305炮和8門203炮,那一小條主裝甲的厚度達到了456,航速也能達到17節!縱然美國人造的船是低幹舷,以犧牲航海性的代價提高了噸位利用率,但也不至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的!
不止是戰列艦,德國建造的裝甲巡洋艦也是令人看得一頭霧水。他們於1902年完工的“海因裏希親王”號裝甲巡洋艦,爲了實現2門240主炮、10門150副炮的火力、100的裝甲和20節的航速,足足用了9000噸的排水量。而意大利人建造的加里波第級裝甲巡洋艦,排水量只有7300噸;卻裝備了更勝一籌的2門254主炮和10門150副炮,航速不減,其舷側裝甲厚達150,而且覆蓋面積還更大!最重要的是,這條船在1896年就竣工了,比德國人的“海因裏希親王”號還早了足足6年!德國戰艦的這種情況雖然隨着1907年“拿騷”級戰列艦的設計定型而暫時宣告終結,但常年來大船裝小炮的習慣已近浸入了德國設計師的骨子裏;除了一個被英國人逼出來的“巴伐利亞”級之外,凱撒、國王、甚至是二戰中的老沙、俾斯麥,無不都深受這種理念的侵害!
造成這種奇葩情況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清英在前世就曾苦苦思量,但苦於沒有一手資料,只能憑藉着一些佐證得出了一個模糊的結論。而此番穿越之後,這幾天來對提爾皮茨的旁敲側擊,經過分析這位日後的大洋艦隊之父的口中說出的話語,則更是確定了清英之前想法的正確性。
一艘戰艦的排水量,都是由下列8個大項組成,分別是艦體結構、輔助機組、動力、武器、彈藥、裝甲、鍋爐用水和雜項給養。以德國的工業技術,武器和動力不可能會出現技術落後式的超重;裝甲、彈藥和鍋爐用水是隨着設計需求的變動而變動,其重量和技術之間也扯不上關係。而輔助機組和雜項給養又和戰艦的排水量是成比例的關係,這兩項在不同艦艇之間所佔百分比的差異很小,也不會對總重量產生什麼決定性差別。如此一來,嫌疑對象就只剩下了一個——沒錯,就是“艦體結構”這廝了!
一直以來,德國海軍都是鍾情於打造“不沉的海上堡壘”,而要想實現這一點,除了要具備厚重的裝甲之外,嚴密細緻的水密艙、儘可能長的雙層船底和可靠的主體強度這三條也是必不可少。而這後面的三點,就是和“艦體結構”這一項的重量直接掛鉤。在這三點中,前兩條德國人做的無可厚非;但在主體強度這一點上,德國人爲了保證艦體強度,做的實在太過保守,造成的直接結果便是花費了過多的重量在艦體結構上,導致了戰艦的嚴重超重!
看着提爾皮茨的報告上,那些設計排水量13000噸的戰列艦才裝備了4門283主炮,清英便覺得菊花一緊。如果能解決結構強度過分冗餘的問題,就算保持原有的那強悍的抗沉能力,添個500噸再裝一座主炮塔進去都全完不是問題!可是這些自己都是不能直接說出口的啊!
“很好,阿爾弗雷德,這個計劃非常詳細,你有心了。”威廉二世緩緩合上了手中的那幾頁紙,臉上有淡淡的喜悅之色,“每年撥款撥款3300萬馬克用於艦艇的建造,不過是朕年收入的15倍,諒那些人也不會在這個數額上多嚼舌頭!”言訖,威廉二世轉過身來,右手斜舉,向一旁正在苦思對策的清英道:“埃特爾,去幫朕把那邊的那疊米黃色的紙拿來,朕要寫一道諭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