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不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最快更新大唐虎賁 !
宰相自古以來都是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爲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而相則是輔佐之意。宰相二字連在一起也就是輔佐君王統御百官的大臣。宰相也因此是萬千大臣的畢生最求,圍繞相位相權的爭奪毫不遜於對皇帝寶座的爭奪。
最初相權是不遜於君權的存在,君能命相,但無法典命百官,典命百官是宰相的權值。這樣能夠避免皇帝昏庸,胡亂下命,造成天下大亂。宰相也可以視爲限制皇帝的權勢過大的職位。西漢的丞相陳平有過總結:“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但是沒有一個皇帝喜歡束手束腳的,尤其是漢武帝這樣威凌天下的帝王,瓜分相權也是從他開始的。他起用了一批儒生當丞相,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而政務中心則轉到了內廷。宰相的職權逐漸轉移到了尚書檯長官的手中。漢成帝時,何武以丞相一人難以處理繁多的政事爲理由,建議立三公制。於是成帝改御史大夫爲大司空,遂以大司馬、大司空、丞相爲三公,這也是旨在分散丞相權力的一項措施。
到了晉朝以後,更是執行多相制,宰相的職權進一步的給分割。晉朝之後的南北朝因爲太過混亂,相權亂的一塌糊塗中書監、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僕射或將軍只要是與皇帝親近的都是宰相。直到隋朝,確定了三省制,這才使得相權穩定下來。以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爲一國之相。
唐朝武德貞觀初期沿用了隋朝這一體制,但體制是通過不斷完善來進步的。三省長官並不足以滿足整體制度的需求,也就順着事實開了小竈,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順應而出。到了這個時候,不管你是什麼身份什麼職位。只要官位後面加了一個同中書門下三品或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就能夠參知政事,與宰相一起議事,成爲皇帝的左膀右臂。
此後的五代、宋、遼、金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襲唐代,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總之,這一時期。宰相已經不糾結官位了,只要你得皇帝器重,在你後邊掛一個參政得頭銜,便能與宰相一同議事。
這種制度在武德年間是沒有的,李世民自然不知道。
羅士信跟着記憶說出來。登時解了李世民心中的困惑,給了他一種撥開雲霧見青天的感覺:到時候他是皇帝,一切由他說的算。李淵要保裴寂、蕭瑀、陳叔達、宇文士及這些跟隨他的老臣,情有可原。那就不動他們好了,多設幾個位子讓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能夠行宰相之事,不就行了。
“行啊!”李世民意外的看了羅士信一眼,道:“你還真想出辦法來了!!!”他真沒指望能夠從羅士信這裏得到錦囊妙計,只是在他目前能夠信任的人中羅士信是唯一一個知道此事能夠商議的人。也就來碰碰運氣,就算得不到滿意的答案,也比一個人悶在心底苦思來得好。卻不想羅士信以最簡單的方式。幫他解決了這個問題,自是大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