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絲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口口相傳的東西,傳來傳去就變味了,倒不如將之製作成報紙一類的刊物,將其發行出去,想必在古代這個各種娛樂設施與器材嚴重匱乏的地方,報紙一定會十分暢銷。
至於這賣報紙的活計,就可以交給那些孩子們完成了——反正在現代社會,還有許多小學會組織學生賣報紙體驗生活呢。
因爲是首次試驗這個想法,宋三才也不敢做多了,一來她們人手有限,這個朝代似乎也沒有活字印刷的技術,只能由她們手抄。二來紙這個東西並不算便宜,雖然她並不打算使用昂貴的宣紙,但仍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因此這山寨報紙的價格並不會如現代社會這般便宜,她所看中的主要客戶人羣用現代的話來說便是是這個城池的中產階級,以及各個茶樓。
只要她能將這份“報紙”的名聲打響,人們想聽其中的內容,到時這些個會說書與評事的茶樓自然會成爲每天的穩定客戶。
以官府的名義來做這個事的好處之一就在於——雖然這個想法很容易被人模仿,但估計也沒什麼人敢和官家搶生意,這些掌櫃的若還想安穩的做生意,就得老老實實的到她這裏來買。
宋三才自己先做了一份樣品,基本上包含了現代報紙的大致框架,然後遞給了衆人。
這是個新奇玩意,尤準看過之後嘖嘖稱奇,連聲說道:“只要其中內容新奇有趣,若是我自己的話,倒是很樂意嘗試的,畢竟足不出戶便可知城中事,何樂而不爲呢?夫人說這東西叫報紙?這名字倒是貼切,紙上報人知曉天下事,真是個方便的東西。”
李昭的幕僚中倒是很有幾人是正兒八經的科舉出身,寫幾篇文稿那是信手拈來的事情,而且在聽宋三才說過要求後,不一會兒便寫出了詞藻華美、趣味性濃厚的文章。
這些幕僚中有許多人都參與了今日的拍賣,對於拍賣會的描述倒是活靈活現,讓人在讀完了文章後彷彿親臨其境去感受了一番那種熱鬧的氛圍。
宋三才在心中嘖嘖感嘆了一句文化人就是不一樣之後,便將這些文章整理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