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西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2月,日本首相細川護熙訪美,和美國總統克林頓進行“友好”的會晤,雙方對已經持續了長達8個月的貿易糾紛再次舉行談判。
儘管在幾乎是十年前美國拉着其他幾個國家半逼半勸地讓日本、西德等國家簽署了促使他們貨幣升值的《廣場協議》,但是美國貿易逆差的局面並沒有改觀,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儘管這幾年日本經濟遭受重創,但是貿易順差的額度一直在增長,到了94年,日本全年的貿易順差達到了1200億美元,其中有一半即600億美元是來自和美國的貿易,這其中60是出口的汽車所導致的。
爲了扭轉這一局面,美國的兩屆政府一直對日本進行施壓,克林頓的前任布什總統甚至在天皇的喪期就帶着美國汽車工業的一大批人到日本,強迫他們購買美國的整車和零部件。
到了克林頓時代,他更是剛一上任就開始和日本方面展開貿易特別是汽車工業方面的談判,也有了一部分的成績,93年7月, 美日達成一項減少日本對美貿易順差、有利於美國產品進入日本市場的“框架協議”,而這僅僅是一項“意向性協議”。雙方對此有着不同的解釋,如在日本方面類似於“減少賬面剩餘,增加外國市場進入,大幅度增加進口”等字眼在美國方面的理解則是“減少財政赤字,提高國內儲蓄,增強國際競爭力”。
這個框架從討論到執行的第一天開始,雙方就充滿了不信任,甚至在各個領域的交易上,雙方都曾裸地放下狠話,威脅要尋求報復。
克林頓和他的政府所謀求的是讓日本汽車巨頭們“自願”每年購買一定數量的美製的汽車配件。如此一來,就將日本出口的汽車利潤壓縮到一個地步,而美國的貿易赤字四成是來自於日本,其中又有六成是來自汽車工業,也就是說單單是美國從日本進口汽車一項就站到他們貿易逆差的兩成四,接近四分之一,因此如果能將這部分的逆差降下來,對於整個美國的貿易逆差減少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但對於日本來說,這就顯得不大可能了,因爲日本對美的貿易順差中的三成是來自汽車出口,若是按照同一比例來算,汽車出口能創造的貿易順差佔到整個日本貿易順差的六成,這個比例遠比汽車工業對美國所創造的逆差更重,因此即便是更換頻繁的日本政府,也沒有哪個首相敢輕易答應這個條件。
細川護熙首相此次訪問美國,已經準備了另外一套替代的方案,使出一套總額高達1400億美元的刺激經濟增長計劃來取悅美國。但是細川和他的團隊剛和美國人展開談判,就驚訝地發現,美國人對他們的談判底線瞭如指掌,甚至還引用了日本代表私下裏的談話,這讓他們陣腳大亂。(美國在波音飛機上裝了竊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