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蕭銑的瞳孔連續放大了好幾輪:這不就是後世的科舉考試了麼?不該是隋煬帝在位時才發明的,如今怎麼居然已經有了?心中如此想,免不得也就問出口了。
“姑母所言,可是……科舉之法麼?怎得我大隋竟有開科取士之制度?魏晉以來,朝廷不都是以九品中正制授官的麼?”
蕭妃聽了蕭銑的疑問,還以爲他原來年少,又在山寺內躲藏了多年,不知外面世界的政務運行,纔不知道這些事情。當下耐心地給蕭銑解釋。
“你怎會有如此想法?我大隋自開皇七年時就舉行過一次舉薦考試,不過倒不是用你所說的‘科舉’這個名分,也不知道這個詞你是從何想到的……當時陛下讓各州總管、刺史,以及在京五品以上官員,各舉‘賢良’三人,到京考察,取才學明達、德行優越之人授官。只是上一次的時候還不正規,沒有明確科目,不像如今。
如今這次,時隔十一年之久後重辦,不僅細化了舉薦名額的分配,還分了‘志行修謹’和‘清平幹濟’兩個科目,雖然不明其詳細,但是想來這兩個科目一個是偏向於取德行,另一個是偏向於取才幹。你年紀還小,德行未免不顯,所以你姑父這次舉薦你參加的,便是清平幹濟科了。”
這麼一番詳細解釋後,蕭銑大致上明白是怎麼回事了:科舉的雛形,其實是早在南北朝末期的北周就出現了。隨着北魏分裂爲東魏西魏、北方戰亂不休之後,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率先遭到了一定的破壞,出現了一絲寒門士子上升通道的缺口。但是無論是周武帝宇文邕還是楊堅,都不敢做的太過,得罪門閥過甚。於是就出現了以“舉薦賢良/策試”爲名目的科舉雛形。
“舉薦”是九品中正制的核心,是不會被門閥勢族反對的。基於舉薦這個大前提,就能保證即使勢族門閥的子弟不一定能當上官,但是官至少是在勢族門閥的圈子裏產生的。至於最後把關的這道“策試”,嚴格來說也可以追溯到漢代取關的“策問”古法,只不過漢代的策問是口試,現在改成了筆試罷了——有時候,一場改革變法爲了減少阻礙,往往是要尋找古代理論依據,以“王政復古”爲名義,來減少改革阻力的。哪怕千年之後,286要搞聯產承包責任制,都要先讓政策研究室的人去《烏里楊諾夫全集》裏面找到關於地租合法性的條文論述,先解決了姓資姓社的問題,纔敢動手。
古今都是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