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大賽 (第1/9頁)
一隻呆貓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古代的重陽節有什麼保留節目,王維的那首千古名作《登高》裏寫得一清二楚: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一是登高,二是插茱萸。
不過這兩項傳統到了宋代都有一定程度的偏離。首先是宋代人登高不再像唐代人登得那麼高,因爲唐代的帝都是長安,老百姓登高可以去大雁塔北邊的樂遊原。
而北宋的首都開封是平原,沒有高地可登,所以登高一般都是做做樣子,比如去城樓上去轉一圈,或者到酒樓高閣喫個飯,就算是登過了。
而插茱萸在宋代也不流行了。畢竟茱萸那玩意兒就跟雞毛撣子似的,放在頭上不太雅觀,走路做事也不太方便。
宋人找到的替代物非常簡單,就是花,無論男女隨手摘了都往頭上戴。
女子戴花固然有種嬌美之態,而男子只要長得不醜,戴上竟然也有種風流倜儻之感,看多了也並無不妥。
到了桃園精舍,這兩項習俗又進一步走形。祝山長早年還帶着學生每年重陽節爬到碧螺山的最高一景去打個卡,不過後來大蟲出沒,這項習俗也取消了,只象徵性地登到“雙鹿問天”就轉頭下山。至於簪花,學生中間戴得不多,但年長一輩是必須簪的。
重陽那天,祝山長簪了一朵芍藥絹花,岑觀簪了一朵白菊,孔寅簪了一朵粉桃絹花,而前來助興的何淨則簪了兩朵他自己種的薔薇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