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 章 (第1/9頁)
金玉滿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均田制其實已經是一個十分完善的制度了。
均田制自北魏馮太后起開始實施,朝廷將掌握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朝廷繳納租稅,百姓只有土地的使用權而沒有擁有權,已經近似於田地國有化了,這個政策遏制土地兼併,能使國家迅速富強起來。
府兵制就是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選良家子作爲府兵,免稅,若是立下功勞還能授勳,太宗時期短短數年內大唐由隋末的弱小恢復到能夠連年發起滅國戰爭就是多虧了這個制度。人人想要立下功勳,想要獲得更多的田地。
正如《木蘭詩》中一般,花木蘭的父親就是軍戶,花木蘭替父從軍就需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也就是府兵自備馬匹和兵器出征,立下戰功後又可以“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獲得授勳,實現階級跨越。
不過再好的政策也有空子。均田制中分給百姓的田地爲一人百畝,其中八十畝田地百姓死後就要歸還給朝廷。而考慮到桑樹果樹種植需要很長時間方能收穫,所以另外二十畝在百姓死後不會收回去,會留給他的後代,也就是永業田。
只是唐之前連年戰亂,人少地多,用這個政策合適,可大唐如今建國百年,境內的土地早就分完了。一代人有二十畝永業田,只需要五代人,就能留下一百畝的永業田,大唐的耕地就這麼多,從貞觀到開元人口翻了三倍,耕地可翻不了三倍。
而且大部分大唐人實際上是分不到二十畝永業田的,或許偏遠地方之人能多分些,可人口稠密的州縣根本沒有那麼多田地可分。
——可若只是這麼簡單,頂多就是百姓分不到土地罷了,如何又會涉及世家土地兼併呢。
李長安晃了晃腦袋,她翻了一整日的田地薄冊,看得頭暈眼花的。
整個荊州三分之一的耕地居然都在世家大族手下,還大多不是本地的世家大族,而是外來的關隴貴族,五姓七望一家沒少。大唐才建國一百來年,關隴地區貴族的手居然已經伸到了位於南方地區的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