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棹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們容易把品性和態度混爲一談,並且不自覺地往品性一邊靠。品性和態度有什麼區別?作者說:品性是生成和教養的,是整個兒的爲人;態度是爲了適應情況的變化,而對人對事自覺的加減誠意。
既然誠意很多情況下指一種態度,態度又隨情況而變化,自然就產生了禮數和過場,比如客氣。客氣是率性、相對的,率性固然好,但還得看人看場合;客氣有時候會被認爲摻着假意,但也可以表示誠意。
表達對別人的客氣和接受別人的客氣還是一門學問。表達客氣時,要大方適度,合身份得體,否則就會讓誠意顯得“賤”。這裏的賤,是價值降低的意思。正因爲誠意是有分量的,所以客氣表達得過了度,表達得不分身份和場合,就會引起接受者的反感或誤會,作者舉的幾個看人、請客和送禮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證明。
怎麼看待日常生活中雖有誠意,但總帶着幾分假意的客氣?作者說:“人爲自己活着也爲別人活着。在不傷害自己身份的條件下顧全別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誠懇,有誠意”;“做戲也無妨,只要有心往好裏做就成。”你看,“顧全”就表示有了“爲大家好”的心,有了這樣的心,又能再批評什麼呢?也只有作者這樣的妙人,纔能有如此洞察人生的慧眼了。
有自己纔有別人,也有別人才有自己。人人都懂這個道理,可是許多人不能行這個道理。本來自己以外都是別人,可是有相干的,有不相干的。可以說是“我的”那些,如我的父母妻子,我的朋友等,是相干的別人,其餘的是不相干的別人。相干的別人和自己合成家族親友;不相干的別人和自己合成社會國家。自己也許願意只顧自己,但是自己和別人是相對的存在,離開別人就無所謂自己,所以他得顧到家族親友,而社會國家更要他顧到那些不相干的別人。所以“自了漢”不是好漢,“自顧自”不是好話,“自私自利”,“不顧別人死活”,“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更都不是好人。所以孔子之道只是個忠恕:忠是己之所欲,以施於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一件事的兩面,所以說“一以貫之”。孔子之道啊,只是教人爲別人着想。
可是儒家有親親之殺”的話,爲別人着想也有個層次。家族第一,親戚第二,朋友第三,不相干的別人挨邊兒。幾千年來顧家族是義務,顧別人多多少少只是義氣;義務是分內,義氣是分外。可是義務似乎太重了,別人壓住了自己。這纔來了五四時代啊。可是儒家有親親之殺”的話,爲別人着想也有個層次。家族第一,親戚第二,朋友第三,不相干的別人挨邊兒。幾千年來顧,可是儒家有親親之殺”的話,爲別人着想也有個層次。家族第一,親戚第二,戴春峯,特務
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