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187章宿麥與臨盆
宿麥即冬小麥,其種植起於戰國,在西漢成爲官方力薦的救災作物。昔漢武帝時,黃河下游發大水,漢武帝派遣謁者勸種宿麥。從那時起,在關東地區冬小麥與粟逐漸成爲北方的主食。
實際上兩漢以來關東士族、豪強能迅速崛起,並且成爲東漢的核心話語集團,與武帝時下詔關東種植宿麥有極大的關係。
即如後世的江南一樣,關東有了宿麥作爲輪作產品,關東百姓依靠兩年三熟的作物,積累大量的錢財,完成原始的資產積累,超越關西地區,成爲東漢最爲富庶的區域。
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後世南方文人輩出,超過北方文人,其根本也在於南方的經濟基礎超過了北方的經濟基礎。
至於南方的稻麥輪作何時出現,在東漢時便有雛形。作爲南北交匯的南陽地區,已有百姓進行稻麥輪作,但並未推廣開來。
不僅是因爲傳播緩慢的緣故,還有在火耕水耨的江南地區,真就餓不死人。如兩漢每逢災年,百姓流離失所,官府都會讓流民前往江南。餓不死人的情況下,又因農業社會的緣故,自然缺乏傳播動力。
及北方戰亂,黃河流域的百姓逃亡江南,江南地區傳入輪作技術。加上東晉元帝時期鼓勵開展宿麥種植,隨着時代的變化,到了宋朝時期,南方地區才全面掌握稻麥輪作制,加上占城稻,雙季稻,形成了南方獨有的一年兩熟至三熟的作物生產。
相比於北方兩年三熟的作物產量,南方這種一年可抵其兩年的產出,超越北方遲早只是時間問題。
如今皖城百姓渡過了初期飢餓的時期,百姓們擁有了實現稻麥輪作的物質基礎。因而霍大都督思索一番,決定讓司馬芝在小區域範圍內種植冬小麥,當做試驗田,通過種植中出現的問題,爲接下來的傳播打下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