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老人這次並未露面迎接,理由是要在學堂授業,不可耽誤學生的正常功課,大隋皇帝自然沒有異議。
相傳這位副山主腰間別着一支紅木戒尺,刻着規矩二字。聽說有人親眼看到過,戒尺上在那個矩字之前,不知是誰刻上了“不逾”兩個小篆。
這次大隋成功接納山崖書院的殘留香火,出乎意料,首先大驪皇帝願意放行,至關重要,否則一切都免談,不管是那位雄才偉略的皇帝對齊靜春心懷愧疚,還是另有謀劃,大隋朝野上下,都認爲接手書院,是一樁美事。不過山崖書院的先生學生們,最初總計四十餘人,最終能夠順順利利離開大驪版圖,這位老人居功至偉,一路行來,並非一帆風順,反而可謂險象環生。
如果說之前的新山崖書院,在大隋投入那麼多人力物力財力之後,仍然因爲書院創始人齊靜春的缺失,以及沒有足夠“正統”的人物存在,顯得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那麼,從今天起,隨着五個遠遊學生的到來,可謂東風已入東華山。
東華山半山腰,有一座文正堂,正中懸掛着儒家至聖先師圖像,左右兩側分別是一位故意隱去名諱的肅穆老人,右邊是山崖書院第一任山主的齊靜春掛像,堂內,有一位腰間別有紅木戒尺的老人,畢恭畢敬向三位聖賢敬了三炷香,持香時,老人低頭默默道:“文以載道,薪火相傳。”
————
齊靜春坐鎮的舊山崖書院,有條規矩是管住,卻不管飯。
因此大驪時代的山崖書院,許多得以躋身書院求學的北地寒門子弟,就會幫着書院抄寫經書,以此賺取伙食費。
如今的大隋山崖,這條規矩沒有廢除,但是多出了許多回旋餘地,一來如今書院人數最多的大隋本地學子,由於是第一撥,大隋朝廷選擇就近取材,所以幾乎清一色全是大隋世族子弟,這些人不缺錢,二來新書院優待學子,僅是書籍筆墨、儒衫衣物在內的諸多書院贈送,就是一筆驚人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