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夏鴻升點了點頭:“跟教書育人是一個道理,想要學習的人很多,可是能教、會教的人卻太少了。咱們大唐從來不缺少璞玉,缺少的是發現璞玉、雕琢璞玉,讓其成爲上好的玉器的人啊!”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段兄,小弟的目標,不是爲大唐發現多少的千里馬,而是爲大唐創造出無數的伯樂啊!”
教人識字,對於夏鴻升來說並不難,後世裏的語文教師,還怕這東西不成?不過,難就難在,現如今又沒有漢語拼音,而漢語拼音絕對是識字的神器。這個時代的人學習識字,是要通過《切韻》來學習的,可是作爲中國歷史上可考的最早的一本韻書,切韻的語音系統十分複雜,而且晦澀難懂。
自古以來,最爲常見的識字方法,還是在私塾中背誦那些啓蒙文章,學習《千字文》之類的,然後由先生開講,學生死記硬背的記住字形字音,之後再通過大量的典籍背誦和書寫來進行強化,基本上圍繞《說文解說》來進行。
可是說文解字裏面的語音定義並不十分明確,其中運用的直音法對漢字的讀音常常說“讀若某”或者“某聲”,也就是找一個同樣讀音的字來註解這個字的讀音。直音法在古時候有很大的侷限性,有時候會出現某個漢字沒有同音字的情況,比如“丟”字,我們找不到同音字來注直音。或者,有時候這個字雖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漢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難懂、難讀。
另外,還有一種重要的定音方法,反切法,就是用兩個字組合成一個音,比直音法更加準確一些,可是也更難懂一些,畢竟兩個不同讀音的字組合的方式,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的。比如:昌,尺良切。就是說“尺”和“良”相拼,得出“昌”字的讀音。第一次見的人是不是一頭霧水?
這也是爲什麼古時候的口音不容易統一,即便是有了統一的官話,卻也還是難以廣泛傳播開來的原因之一,太難學了,不利於傳播。
夏鴻升不禁就心動了起來,爲何不趁此機會,藉着李老二全權讓他負責這三百人的軍官教育的機會,交給他們漢語拼音?
沒有這個機會,貿然而行的話,肯定會有不少的阻力。可是讓這三百號人都學會了,體現出漢語拼音在推廣統一語音方面的好處了,阻力就肯定要少許多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