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大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比如弗蘭西斯?培根認爲:無德者必會嫉妒有道德的人。因爲人的心靈如若不能從自身的優中取得養料,就必定要找別人的缺作爲養料。
而嫉妒者往往是自己既沒有優,又看不到別人的優的,因此他只能用敗壞別人幸福的辦法來安慰自己。當一個人自身缺乏某種美德的時候,他就一定貶低別人的這種美德,以求實現兩者的平衡。
至於哪些人容易招來妒忌,弗蘭西斯?培根則認爲:一個後起之秀是招人嫉妒的,尤其要受那些貴族元老的嫉妒,因爲他們之間的距離改變了。別人的上升足以造成一種錯覺。使人覺得自己彷彿被降低了。
也正是因爲弗蘭西斯?培根對“嫉妒”的獨特見解和全面分析,導致了這篇文章成爲百年經典之作的原因。
所以,凱文有理由相信,這樣的一篇精彩的散文發表在這個平行世界裏自然是受到好評的。
於是,凱文便開始利用腦海中的文學記憶,然後快速的敲打在了電腦文件檔案裏,然後又仔細的檢查了一遍才發給了沃爾。
沃爾知道這一期的《時代週刊》後天就要出刊了,所以在接到凱文的投稿後,他便立馬審閱了起來。
當他完全看完整篇《論妒忌》後。他依然還是那句熟悉的感嘆:“凱文真不愧是文學天才。”
這是沃爾第一次看到在一篇文章裏面把人的“妒忌”心裏剖析的如此透徹,特別是這個作者還是一個二十來歲的學生。他已經深深的被這一篇文章以及寫文章的人給折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