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諸葛爲道雖然“不記得”日本四大財閥,但是卻知道一些日本“公武合體、雄藩議政”的情況——這事兒大明的高中歷史課本上有的。這場改革其實是參考大明的“議政選帝”制,再結合日本國情進行的。
由於改革進行的時代是日本德川幕府實力強盛的家綱、綱吉、家宣三代將軍執政時期進行的,所以改革的方案明顯偏向德川幕府的。
首先,在天皇的產生方式上,德川幕府名正言順的吸取了大明的先進經驗,也採用了選帝制,由雄藩議政會從幾個親王家中選出“德才兼備”的天皇。而且日本的選帝制比大明的選帝制更進步,大明選上了就終身,一直幹到死,都不帶退休的。而日本的選帝制是有任期的!選上去後只能當十年天皇就得退往出家當法皇了,而且天皇的兒女不能參加下一任天皇競選——沒錯,是兒女,不是兒子。因爲日本歷史上出過女天皇,所以內親王(公主)也可以競選天皇。
其次,幕府將軍也是雄藩議政會共推後由天皇委任的,這一點和大明的內閣產生方式差不多,但不一樣的是大明的內閣左右相都是任期制的,雖然可以一直連任,但程序還是要過的。而幕府將軍則是終身制的,選上就幹到死,比當天皇辛苦多了
當然了,幕府將軍也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去選的,只有將軍家和御三家、御三卿出身的德川家的子弟,根據嫡庶長幼的順序推出來的候選人才能參選將軍。
再次,原本依附天皇的朝廷和公家,也大都和幕府、雄藩議政會合體了。只有極少數成爲了宮內省的官員,繼續服務天皇家和親王家。
第四,雄藩議政制也參考了大明的議政官制。大明的議政官制是世家勳臣和地方賢達共議,其中勳貴議政官由八大世家和勳貴諸家共推,賢達議政官則是由地方根據繳納稅款的額度推舉。而日本的雄藩議政,則是由德川幕府下屬的“三百藩”的藩主和五攝家九清華的家主一起議政——也就是說,開議政會的時候,武家那邊有三百個帶刀的藩主,公家這邊有十四個細皮嫩肉的公卿
最後,通過這次“公武合體、雄藩議政”的改革,日本國的中央集權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強,建立了幕府新軍和幕府海軍,而且還將海關、稅關和全國的主要礦山牢牢掌握在手中。同時,幕府又通過扶植御用商人搞殖產興業和壟斷特殊行業的出口(倭女),攫取了大量的財富,形成了幕府加豪商嚴控日本經濟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