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君莫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經過吳蔚這麼一說,趙捕頭和錢刀頭齊齊對視了一眼,難怪他們會覺得吳蔚這個名字有種熟悉的感覺。
在梁朝,“官吏”二字是分不開的,不過這兩個雖然結伴出現,卻是兩種職業,有一句話說得好:“流水的官兒,鐵打的吏。”
“官”指的是經過朝廷的選拔,即爲文武兩榜的科舉,所甄選出的優秀人才,再經由朝廷任命,留在京城的則叫京官,下方到地方的則爲地方官,地方官一般採取輪換制,任用期滿後就會被調到別的地方去。
而與“官”對應的“吏”則完全相反,“吏”的產生途徑大概有兩種,一種是任命制,一種是傳承
制。
任命制顧名思義,不必細說。
這傳承製最開始其實叫做“推薦制”就是在崗的吏,到了即將退休的年紀,可以推薦一個人來代替自己的位置,被推薦人經過簡單的審批後,即可上崗,很少有“官”會拒絕。
經過長久的發展以後,絕大多數的吏都是子承父業,或者在一個宗族之間流傳,久而久之,吏也就成了當地最爲盤根錯節,利益相關的一個團體。
他們甚至可以架空知縣,所以官和吏之間的關係其實很微妙,當初剛到清河縣上任的張成,就是因爲性子過於剛直,沒有打點好本地的小吏們,被架空了好一段兒日子。
縣衙裏的師爺是可以跟着知縣走的,立場自然而然更偏向知縣一邊,其餘的刀頭,捕頭,包括牢役和衙役,都是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