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寨散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那就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修的人造山,旨在預防阻止蘇聯大規模坦克羣入侵……”

人造山並非孤立的、嚴防死守的土山,屬於現代戰爭防線中的支撐點,山內不但有步兵直射火力,坑道中還有遠程炮兵,旁邊還有預設陣地。預備發射陣地上的遠程火炮對需要火力封鎖的交通樞紐、水源地、敵可能的進攻展開地都進行過校射,戰鬥中可以不經試射直接射擊,打一頓之後又隱蔽回人造山內的坑道。

人造山位置往往卡在重要交通線和水源附近,是蘇聯軍隊進攻的必經之路,雖然前鋒的坦克羣、摩托化部隊能繞開,但依靠卡車機動的龐大後勤梯隊必然要走公路,因此機械化軍隊選擇的進攻路線其實很有限,很難迴避針對性修建的人造山。

現代軍隊的水消耗大,作戰人員需要飲用水,各種車需要冷卻水,大西北地區本來就缺水,可有限的水源地附近卻卡着人造山。別小看這個問題,實際戰爭中相當致命——1945年8月遠東戰役,貝加爾方面軍快速集羣的近衛第6坦克集團軍穿越大興安嶺和內蒙荒漠區,那邊尚且不是日軍主要設防地區,途中幾乎沒有實質性抵抗,然而水荒、油荒,後勤梯隊跟不上導致整個坦克集團軍動輒趴窩,只能保證旅、營規模先遣支隊前進。那還是戰爭末期日軍全面崩潰的情況下,如果說面臨激烈抵抗問題更大,因此時間軸拉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一旦爆發戰爭蘇軍機械化部隊的油、水、彈、糧消耗肯定比1945年高,後勤梯隊被卡住,坦克和摩托化步兵行動必然受阻。

然而人造山人爲改變或者說破壞了自然環境——古代風水學說實質是最相互的人文科學,講究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味強調人定勝天而不管事物客觀規律,往往適得其反,遭到“天”的反噬。

人造山也是如此。

平地而起的山丘羣形成多個人見人畏的風沙口,狂暴的大風習卷而過,漫天塵土砂石;人造山還破壞了原有的河道和地下河網絡,導致水系混亂,完全失去防洪、排水能力,這樣形成春秋兩季風沙肆虐,夏秋兩季洪水氾濫,繼而令得紫寺北部形成三百多平方公里的鹽鹼地,總面積相當於四五個規模級的建制鎮。

車隊停在一座人造山前,藍京爬到半坡,喫不消四面八方毫無遮擋的狂風和烈日曝曬,趕緊回到蔭涼處問道:

“紫寺境內這樣人造山有多少?”

都市言情推薦閱讀 More+
明末大寇首

明末大寇首

焚天魚
明末北方連年大旱,宗室官吏豪紳敲骨吸髓,黔首欲求一活命而不可得。穿越爲流民的李陽,不甘願活活餓死,斬木爲兵,誓要攪得這天下換個人間。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建奴坐的,兵戶坐的,流民爲何坐不的。他誓要覆沒大明,北進遼東,替漢人在這個航海大時代裏,發出時代最強音。 明末大寇首
都市 連載 9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