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庸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肖正平不明白,辦啥廠?牲口棚不是已經租下來了嗎?就算辦廠也是以後的事兒啊!
正要發問,大媽端着一缸子涼茶走進後院,鄒樹生端起茶缸一口氣喝了個乾淨,隨後打着飽嗝兒笑道:“是這樣,這連天我連打了幾個電話,鄉里縣裏我都問到了。咱們可以辦個集體企業,權屬在隊部,經營權承包給你,這樣一來,你就可以去鄉里貸款啦!”
肖正平一聽,心裏頓時活泛開了。
集體經濟的模式肖正平是知道的,二十世紀末頁,鄉鎮企業之所以能撐起國內經濟的半邊天,甚至一度威脅到國營企業,就是得益於其較早的雛形——集體企業。
集體企業顧名思義,權屬集體,早期的所有權和經營權都歸集體所有。改革開放初期,有人摸索出私人承包的模式,一開始是承包經營權,之後慢慢發展,規範其所有權,直至形成後來的股份制。
肖正平之所以動心思,並不是因爲辦廠子的事兒,畢竟就算他現在把廠子辦起來,也沒有合適的產品和對應的市場。
他想到的是離樟樹埡一百多公里的桐山林場,據他所知,桐山林場是國營的,但是桐山林場裏面的鹿場就是集體企業。
而據王鵬所說,鹿場的經營不善,有好東西可是賣不出去。
鄒樹生見肖正平半天不說話,便問道:“你小子發什麼愣啊,這事兒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