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黑漆上厚點。前攢的那個『壽』字,我自己寫。」
「當然當然,米老師一手好書法,我們怎敢代筆?」
棺材店都成行成市,臨街的是鋪面,前半部陳設各式棺木,人死後置辦的稱「壽材」,活時置辦的叫「喜材」。店後方做工場,拉大鋸、刨木料、上油漆,叮叮咚咚的響個不停。棺材店只能備貨等客上門,或客人按能力預訂,不便四下推銷,都是口碑相傳。
米永祥給自己打的「喜材」,也經幾番議價。
清代有這風俗,無論日子多艱難,只消不淪爲乞丐,三餐喫不上,否則總要早早積下足夠的「棺材本」,準備好一口棺材,才叫安心瞑目。
棺材是每個營營役役老百姓最重視之物,一生奔忙的總歸宿、好房子。
米永祥嘆道:
「人說『生在蘇州、穿在杭州、喫在廣州、死在柳州』,最好的壽板當是柳江河北岸的木材,質堅色黑髮亮,敲上去有鏗鏘之聲……」
「米老師,我們選用的有柚木、柏木、杉木、松木、榆木、槐木、紅橡木、赤樺木,不遜色。而且按質論價,放心,都爲老人家沖喜增壽。」
米永祥心裏有數,這個算盤撥弄了好久,「喜材」挑了又挑,耗了一生中大半積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