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既然如今,賑災的事情已經是定下來了,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派人前往當地,整治河道,疏通水路,以解當地災民的燃眉之急纔是正道。
實際上對於這件事情,在派什麼人去這個問題上,也已經是沒有什麼懸念了。如今的朝廷當中,最適合的這個人選,除了工部左侍郎潘季馴之外不做第二人想。
潘季馴那是嘉靖二十九年的進士。初時授予九江推官,後升任爲御史,巡查廣東。期間推行均平裏甲法,且斥抑當地豪強。廣受當地百姓愛戴至於,在朝廷當中也是名聲初顯,留下了不錯的印象。
到嘉靖四十四年,年方也是四十四歲的潘季馴已經身爲大理寺左少卿了。那時的他也是更進一步,升任右僉都御史,並且他所幹的事情,就是總理河道。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潘季馴開始了他的治黃生涯,其一生也與水離不開了。
次年,也就是潘季馴上任右僉都御史的第二年。以新挖的河道接洽城中日益勢漲的舊河道,不但解了城中的違紀,也保留了那條河。是以此舉,潘季馴升任之後一年不足就更上一層樓,加爲右副都御史。卻是因爲家中親人故世,暫辭,回鄉丁憂。
這丁憂一去,就是二十七個月。而日期滿了之後,潘季馴也並沒有急着回到朝中任職,而是繼續呆在家鄉。這倒不是因爲什麼別的原因,只不過其原先所擔任的官職也是極爲重要的。雖然潘季馴只是暫時辭官,回鄉丁憂,但是那個位置不可能一直空着。潘季馴不回朝廷,並不是因爲不想再做官了,而是不想要陷入什麼不必要的紛爭當中。那樣一來,不僅自己會陷入麻煩當中,朝廷裏也又會是一片混亂。
不過他不急並不代表別人就會遺忘他。時間到了隆慶四年,也就是前面所說到的,邳州、睢寧的河堤決口的事情。如今說起來,倒也沒什麼,而且事情並沒有持續多久就被平頂下去。但是無論是親身經歷過那時候的人,還是說當時只不過是在朝中聽着下面呈上來的奏報的官員,全都指導,當時的情況不可謂不緊急。不但有大批的百姓流離失所,前傾兩天被決堤的河水所淹沒,甚至於已經有不少的百姓已經喪生於水患之中。
雖說破壞嚴重,但是水患也畢竟還是水患。朝中也並不僅僅就只有潘季馴一個人能夠治理河道而已,甚至於換上一個人,雖然沒有潘季馴那麼有本事,那麼有效率。可是這事情也未必就不能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