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林森444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因爲在守衛濟南時,商毅就聽孫和鼎說過,穆陵關以經開始鑄炮了,因此處理完其他事情之後,就馬上讓孫和鼎帶自己去看一看。
而孫和鼎也同樣想讓商毅看一看自己的成果,因此馬上帶着商毅,來到了鐵匠坊。
一進工作車間,商毅立刻發現,在一邊並排放着十個泥制的長管狀東西,二大八小,大的長約三米左右,小的長約二米左右。
孫和鼎介紹道:“大人,這就是鑄炮的泥制模,均是按一號和二號佛朗機炮的尺寸來製做的。泥模製成己有二十餘天,大約再過十天就可以完全乾透,到時候就可以開始溶鐵傾鑄了。”
商毅點了點頭,他知道在這個時代,無論是中國還是歐州,中外鑄造火炮的方法都是採用泥型鑄造或蠟型鑄造而成,稱爲泥模法或是失臘法。但這樣鑄炮,泥模必須烘得乾透纔行,否則外表雖幹,裏面溼潤,一遇金屬熔液,潮氣自生,鑄成的火炮就有蜂窩,施放時炮筒容易炸膛。而烘乾泥模往往要一個月之久,如果碰上雨雪陰寒天氣,則須兩三個月。因此鑄一門炮最少需要兩個月,多則需要四五個月,而且鑄成之後必須將泥模打碎,才能將炮筒取出,故此泥模無法重複使用,這樣一來就容易造成鑄出的大炮尺寸不等,標準不一的問題。
而這一種方法一直延用到兩百年後的1841年,才由晚清的著名科學家龔振麟發明了鐵模鑄炮法,不僅使鑄炮的工藝簡便易行,節省模具原料,不受氣候條件限制,縮短製造週期,降低生產成本,尤其是解決了不出蜂窩的難題,提高了火炮鑄造質量和標準統一。而且當時的人都稱讚:“其法至簡,其用最便,一工收數百工之利,一炮省數十倍之資。且旋鑄旋出,不延時日,無瑕無疵,自然光滑,事半功倍,利用無窮,闢衆論之導軌,開千古之法門,其有裨於國家武備者,豈淺鮮哉!”
而歐洲鐵模鑄炮技術的應用是在1873年,由聖彼得堡的拉夫羅夫、維也納的烏洽提斯及士林的羅賽德等三位科學家所發明的,比龔振麟創造的鐵模鑄炮法整整晚了三十年。在當時歐州以經全面進入工業社會來說,簡直是一個奇蹟。這也證明了中國人從來就不缺少聰明才智,只要客觀條件確定,中國人就可以立刻創造出令世界曙目的成就來。
鐵模鑄炮法在龔振麟所著的《鑄炮鐵模圖說》一書中有詳細說明,後來又被魏源收入他所編著的《海國圖志》。商毅的電腦裏就然收錄,簡單的來說,就是按炮身長短分節以鐵爲模,每節鐵模分爲兩瓣,鑄炮時將各節的兩瓣合攏,用鐵箍箍緊,再把各節按照筍卯接合,使之成爲大炮的形狀。然後在鐵模的內表面刷上用細稻殼灰與細砂泥加水和成的塗料,待乾透後,再塗刷極細煤粉調製的第二層塗料,烘熱、再配合上炮芯,就可灌入鐵水開鑄。待鐵火凝固後,立即順節按瓣剝去每塊鐵模,露出炮身,趁着炮身還全部火紅時,用鐵刷和鐵錘清除毛刺,除淨泥芯,將炮身不平之處,加以修整,即成爲大炮。
孫和鼎聽商毅說完了鐵模鑄炮法的整個工藝過程和技術措施之後,整個人一下子就呆住了,兩眼瞪着商毅,足足有一分多鐘沒有眨眼,害得商毅也嚇了一跳,還以爲他魔障了。
只聽孫和鼎猛然一拍腦袋,大叫了一聲,拉着商毅的手只晃,說裏不住的道:“大人,你真是太聰明瞭,這樣巧妙的方法竟然也被你想出來了。枉我研究鑄炮十幾年,自以爲除了西洋之人以外,放眼整個大明,絕無出其右者,卻沒想到大人的見識,比我要高明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