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林森444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最早的槍膛內帶有膛線的火槍誕生於十五世紀初的德國。但當時還只是直線形的溝槽,這是爲了更方便從槍口裝填彈丸。而十六世紀以後,歐州纔開始將直線形膛線改成螺旋形,到了十七世紀,螺形膛線的火槍火炮就以經在歐州的軍隊中開始使用了。因此刻膛線技術只是施工工序麻煩,在歐州到並不是什麼尖端技術。而且刻膛線的機械設備也並不複雜,多明戈斯對此也頗有信心。
因爲商毅當然知道,螺旋形膛線技術,將是未來槍炮的發展趨勢,而且在後世以經普通使用。因爲在火槍和火炮的管壁內則刻出螺旋形的膛線,可以使發射出的炮彈子彈作旋轉運動,在出膛之後,保持穩定的旋轉飛行,和湑膛管槍相比,可以提高射擊精度,增大射程。著名的米尼式前裝線膛槍,是由法國士兵克勞德•愛迪爾內•米尼在十九世紀發明,重約五公斤,膛管內刻有螺形膛線四條,其最大射程可以達到九百多米。即使是在一戰的時候,這都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對商毅來說,雖然沒指望自己的線膛槍達到米尼步槍的射程,但就是打個對拆,也能達到四百五十米,而有效射程在二百米以上,在這個時代,絕對是一個超遠射程。目前商家軍中射程最遠的魯密銃,有效射程也不到一百五十米。而且這項技術,恐怕是清軍在短期內無法仿製的。
不過這個時代,動力學說在歐州也纔是剛剛起步,而中國更是不知所云,因此在商毅向孫和鼎解釋螺旋形膛線槍的發射原理時,也讓孫和鼎聽得一頭霧水,聽了半天之後還是怎麼也弄不明白,爲什麼在槍炮管內壁刻出膛線之後,會使彈丸射程提高數倍。但見商毅說得信心十足,他也不由半信半疑,不管商毅說得是真是假,先按他所說的去做出來試一試就是了。反正在中國古代對生產技術都是隻管方法,很少去研究技術的原理。
解決了膛線的問題之後,商毅又拿出幾張圖紙,放在桌上,道:“你們來看一看,這兩件武器能做嗎?”
雖然在圖紙上標註的尺寸文字都是中文,但這些工匠都是造炮造槍的出身,因此也能看清個六七成。而孫和鼎也看了個八九成。圖紙畫的是兩種武器,一種是火炮,而另一種是在一輛木車上,並排列着數十支槍管。看起來似乎和迅雷銃是類似的武器。
但這時以經有好幾個西班牙工匠指着圖紙驚呼起來:“這不是管風琴槍嗎?”
商毅點點頭,道:“對,這就是管風琴槍,你們誰造過這種槍?”
管風琴槍一般認爲就是原始的機關槍,原理其實就是把多個槍管放在一起,造成能夠在短時間內連繼發射的效果。雖然中國在這個時候也製造出類似管風琴槍的迅雷銃,但在這方面歐州的經驗無疑要比中國豐富得多,早在十五世紀,歐州就以經出現管風琴槍,並裝備到各國的軍隊中。管風琴槍的缺點就在於填彈的速度太慢,不過在這個時代,這也是難以克服的。
而這時又有一個工匠道:“這可不是普通的管風琴槍,這是雷霆槍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