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林森444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因此到了後世也有“明雖亡於內待,但實亡於東林”的說法,不過商毅到認爲這一說法不太靠譜,到不是說屈枉了東林黨,而是實在高估了東林黨的能量。別看東林黨在明末的幾十年裏鬧得風聲水響,也出過不少大臣,彷彿一直左右着政局,但真正由東林黨執掌朝政的時間,其實只有五六年,而且還被分裂成三四段時間。
在另一時空裏,有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把南明的南京朝廷滅亡的責任推到馬士英身上,認爲是馬士英當權,排擠了東林黨,才導致南京朝廷只堅守了短短一年的時間,但實際上,東林黨纔要對南京朝廷的短命付主要責任。因此要說南明的南京朝廷是被東林黨整跨的,到是更正確一些。
東林黨從一開始擁立新君的時候,因爲自己的私心和短視,犯下了嚴重的錯誤,才讓馬士英和江淮四將取得了擁立之功。而東林黨又不甘心承認失敗,從南京朝廷成立之後,不僅沒有提出多少有益的建議,做多少有用的工住。反而是處處和馬士英針鋒相對,凡事馬士英提出的主張,就堅決反對,凡事馬士英支持的,就一概否認,而無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完全就是爲反對而反對,結果南京朝本來就有限的力量,也全部在耗在這種無益的內鬥上了。
因此商毅來到這個時代,一直都對東林黨敬而遠之,現在他既不想參與南京的內鬥,也不想和東林黨拉上關糸。之所以選擇和吳甡合作,是因爲吳甡是這個時候的東林黨中少有的頭腦清醒,並知道處事變通的人,而且商毅還再三聲明,自己是和吳甡個人合作,但與整個東林黨都無關。
當然現在東林黨也沒空來理商毅,他們的注意力都放在朱由崧登基這一大事上,當然真正關心的,其實還是自各在新朝廷中的地位和勢力。因爲朱由崧登基以成定局,那麼就儘可能多的在朝廷中,由其是在內閣中安插人手,執掌朝政,也不失爲是一個補救的辦法。但馬士英自然也不會放棄自己的權利,雖然他是擁立朱由崧繼位的首席功臣,但如果不能入閣理事,那麼一切就都成了浮雲。
明朝的內閣制度首創於永樂年間,正式形成於宣德年間,一直到在正德年間,才逐漸成熟完善,因此儘管在後來明朝出現了兩個二十多年不上朝理事的皇帝,但依然沒有大亂,內閣是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內閣的人選,一直沒有定數,最多的時候有七人,最少只有一個,但在正徳之後的大多數時間裏,一般都保持在四到五人之間,而圍繞着新朝的內閣成員的人選,又展開了新一輪激烈的爭吵。
而這一次出風頭的,是上一次擁立朱由崧爲帝時,被給事中李沾之搶了先的誠意伯劉孔昭。在史可法宣佈推薦內閣戍員之後,劉孔昭首先出列,居然推薦自己入閣。這一下頓時上下大譁,史可法也被弄哭笑不得,只好道:“勳臣入閣辦事,本朝尚無先例。”
劉孔昭馬上接了一句:“即我不可,馬瑤草(馬士英字瑤草)有何不可?”其實劉孔昭也知道,自己是肯定入不了內閣,自薦不過是個幌子,重點是推薦馬士英入閣,這樣一來,自己在馬士英心裏的地位,也就大不一樣了。